湘行散記讀后感(精選14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湘行散記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1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了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后,即開始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梢哉f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小學,但卻憑著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xiāng)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群體里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于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里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于我自己,便成為了受難者了!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fā)現(xiàn),她名雖似游行志記,卻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鄉(xiāng)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xiāng)散記,倒不于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眾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fā)現(xiàn),那里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質樸卻淪為妓女的婦人。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zhàn)亂且無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視角范圍里,就有那么多轉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戰(zhàn)亂里平靜的死去,卻不為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個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為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fā)現(xiàn)是沈人生經歷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著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干著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著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為這個社會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計的原因淪落為妓女,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讀《湘》你會發(fā)現(xiàn),你情感會隨著沈一樣流淌,到最后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沒有將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溫暖的愛。因為他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說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他也無力去做什么。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他們那么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著而應有的一份努力。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里,命運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于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三三,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fā)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為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里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于人生,對于愛憎,仿佛全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于我自己,便成為了受難者了。這時節(jié)我軟弱得很,因為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每次讀時總有所感悟,卻不知道是什么。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富士康的“跳樓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個園區(qū)的千千萬萬來自基層的群體,而這其中也應當包含一個我。每次在緊張忙碌的車間,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總是看到每張年輕面孔后面單調、機械、無趣的工作,以及還并不可觀的收入,再想遠一點,是一個個極易敲碎的夢想。我吧,又或許多少比他們強一點,在這個異地他鄉(xiāng)耕織自己的夢想。我想,先前我也錯了,正如沈所說的,我們并不是可憐的生,也不是無所謂的生,無論是在自然上,還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擔負有各自的一份責任的。雖然面對生活的“寒暑”的來臨,我們比某些人更感覺嚴厲,但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就逃避生活,也不應該因為這樣就放棄為兒女,為父母,為命運夢想所作的應有的一份努力。而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在自己,是應當感覺莊嚴自豪的,在別人,應當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寬廣些,或許我們只是歷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愛、去吃、去喝,像生命無法把握的水手,永遠勇敢有力,像淪落風塵的婦人,永遠保留那份純真的希望。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2
我最初是在喜馬拉雅聽到這本書的,由于朗讀者是位女聲,加上那篇文章文筆比較細膩,讓我誤以為是位女作者寫的呢。后來才知道原來是沈從文的作品,因為以前看過《邊城》,所以頓時對這本書也產生了興致。
還是先購買的電子版,不過看完之后決定再買一本紙質版的,因為覺得這本書日后還有再翻閱的價值,而想要圈閱或批注點什么的話,電子版就不如紙質版擁有這個樂趣了。
前面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書信我就不評論了,他們的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搜索,我這里重點想談的是對于散文的幾點看法。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感興趣,一是因為作者文筆比較有趣味,讀起來比較輕快,作為消遣來說,比較不會發(fā)悶。二是籍此可以了解湘西的民風民俗,那個時代、那些個普通人物的生活質樸而又真實,讓這本書成為最真實的記憶。最重要的是作者懷有一顆平和、尊重、敬畏的心,這才是本書最大的閃光點!我認為真正的藝術家不是為了炫藝,也不僅僅是為了直抒自己胸臆,而只是用藝術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對這個大千世界的真實感悟并分享給大家。所以作為一名藝術家首先自己要有一顆悲憫之心,感情一定要真誠,其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感動別人。
《湘行散記》書中描述的如畫風景,讓我看了都想要跟隨作者的足跡去一一探尋,那淳樸的市井生活、好聽的櫓歌,讓我也想去好好領略一回。那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即便再卑微也努力生存著的生命讓人感動。原來每個生命都生而不凡,每個生命都值得被敬重!
無論身處何種險境,永遠勇敢面對,無論身處何種黑暗,永遠心懷希望!懂得珍惜當下的每一個日子、懂得感恩目前所擁有的一切,知足常樂,用愛擁抱世界,這難道不是我們現(xiàn)在也非常需要的一種精神嗎?生命無常,活著不易,人生百年,還有什么是不能看開的呢?
亙古的時間長河,多少生命輪回其中,滄桑歲月,不同的人物在相同的場景演繹著相似的生活!扒嗌揭琅f在,幾度夕陽紅”。我們或許無力改變些什么,卻可以好好銘記他們同時深深反思自我。
這本書最妙的地方在于作者比較接地氣,沒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作品流露的思想悲憫而不頹廢,處處透露出對這方山水和淳樸生活的真正熱愛。我驚訝于作者在這個年紀怎能如此通透,心里不禁對作者的人生經歷也好奇起來。
我原以為沈從文只是一介書生,后來才得知他小學畢業(yè)15歲就從過軍,童年過早的見識了太多的殺戮,所以早早的就體會了生命的無常。早熟早慧的他不認命,19歲就獨自北漂去了京城,從此在那里開啟了自己另一番精彩人生。很多時候作品源于生活,一個有著豐富經歷、生性堅韌而又淡然的人,其人生本就是一本精彩絕倫的書吧。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3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前半部分“湘行書簡”,是沈從文在回湖南鳳凰探親期間寫給新婚妻子張兆和的信件,也附了三封張兆和寫給沈從文的信;后半部分“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描寫的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這些大半是引起他年少時回憶的。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敏感些,感情更充沛些,再加上有一種本領,能把一切記錄下來,就像沈從文說的:“我以為人類是個萬能的東西,看到的一切,并各種感官能感到的一切,總有什么辦法用點什么東西保留下來,我且有這種自信,我的筆是可以做到這件事情的!睙o論過了多少年,讀者讀到這部作品,就好像自己也坐上了小船,看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民國時期或緩或急的河流上及岸邊人們生活的景象。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有使命感、責任感,要記錄歷史,思考人生的本質。沈從文提到,他這次回家,“原是翻閱一本用人事組成的歷史”?吹酱霞暗跄_樓里在生死邊緣討生活的男男女女,他先前還向妻子提到“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為的生”,生的沒有價值,隨即又被他們感動愛上他們!吧筋^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么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薄拔义e了,這些人不需要我們來可憐,我們應當來尊敬來愛。他們那么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起自己那分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活,卻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惫枢l(xiāng)的山山水水,給了沈從文許多智慧,看透人生的智慧。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是不對等的,沈從文愛張兆和多一點。張兆和找胡適校長告狀沈老師總是給她寫情書,胡適卻說“他非常頑固的愛著你”,張兆和回答“我也非常頑固的不愛他”。但從本書張兆和寫給沈從文的信中卻看出張兆和很愛沈從文,最起碼那個時期他們非常非常甜蜜,沈從文稱張兆和“三三”,無時無刻不在跟她分享著一路的見聞。張兆和則稱沈從文“親愛的二哥”,她計算著沈從文的行程,擔心路上有事情,就連“大風也刮起來了,像是欺負人,發(fā)了狂似的到處粗暴地吼”,發(fā)愁這風“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塊冰”。真美!如今,通訊這么發(fā)達,這種相思怕也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了。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4
我其實并不喜歡看沈從文的書,因為我覺得他寫的作品都是關于以前舊社會的,我不認為以前的舊社會有什么好寫的,如果不是老師要求,我是絕不會看的。
我不情愿地發(fā)誓閱讀,卻心情復雜地合上了書,心中百感交集。雖然我以前不喜歡沈從文寫的作品,但我不得不承認,他寫的《湘行散記》太妙了!
《湘行散記》主要寫了沈從文在湘西的所見所聞,由于沈從文走的是水路,書中的大多數(shù)見聞都與水邊人物有關。在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身上,擁有著沈從文對人性的思考。書中的人物雖出生卑微,但他們身上都有著質樸本真的人性之美。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戴著水獺皮帽子的曾芹軒,此人雖用語粗俗野蠻,但他的行為卻是粗中有細,十分有禮,連沈從文都覺得曾芹軒算得是個妙人。此人重情義,可以為沈從文送行而大清早從熱被中脫出,冒著大雪沿河追著小船,大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感。此人愛好古玩字畫,收買了數(shù)量可觀的字畫銅器和瓷器,可是并不如何稀罕。他本有幅文徵明的山水畫,卻被他賣了300塊錢,只為給一個小娼婦點蠟燭,真是個奇人。
書中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小人物,但身上都有人性的閃光點。他們身上的故事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也讓我們在讀的過程中反思人性。
《湘行散記》向我們展示了底層人物那真實的人情之美和湘西美麗的風景,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書,我強烈推薦大家去讀。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5
我的媽媽來自美麗的湘西,我每年春節(jié)都會去湘西外婆家過年,也特意去鳳凰古城游覽了沈從文爺爺?shù)墓示。今年假期我(guī)Щ亓松驙敔攲懙摹断嫘猩⒂洝,從書里面我對湘西的風土人情有了更多的了解。
《湘行散記》里面的文章講述了沈爺爺兩次回湘西的經歷:第一次回去,感受到家鄉(xiāng)的美麗、可愛;第二次回去,因為舊社會戰(zhàn)爭的原因,家鄉(xiāng)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但他們并沒有放棄,積極樂觀、努力地改變生活狀況,讓當時的沈爺爺倍感溫暖。
從沈爺爺?shù)淖掷镄虚g,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沈爺爺讀書不多,但是憑著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勤于寫作,日積月累,成為作家。他身上就有一股湘西精神——勤于勞動,通過努力去贏得美好的生活和精彩的人生。
我的外婆也是地地道道的湘西人,年輕時下地耕種,勤儉持家,雖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過得幸福美滿。現(xiàn)在,外婆年紀大了,可她卻依舊閑不下來。她常說:“閑下來什么都不做,會生病的!蓖馄旁谛^(qū)旁邊那塊荒廢的小山坡上,開墾出了好大一塊田地,因為是在山坡上,澆水施肥,清理雜草,花了不少的力氣。外婆在上面栽種了辣椒、番茄、茄子、冬瓜、南瓜,還種了一小片西瓜。在外婆的菜地,能看到滿地各式各樣的蔬菜,我為外婆的勤勞和對生活的熱愛,感動不已,這是我們城里長大的孩子體驗不到的勞動的快樂。
我從小養(yǎng)成了一些懶惰的習氣,家務活做得很少,周末也習慣待在家里,不愿出門。后來,每年回到湘西外婆家,看到外婆那么大年紀還堅持勞作,我也開始學習幫家里做一些家務,并做一些身體的鍛煉。我在學校參加了射箭班的訓練,剛開始覺得辛苦、勞累,后來慢慢適應了,還在市里舉辦的比賽中拿到了好名次,既獲得了榮譽,又鍛煉了身體。我漸漸愛上了運動,盡管現(xiàn)在課業(yè)繁重了許多,我還是堅持在中午或下午休息時去運動一會兒。
讀沈爺爺?shù)摹断嫘猩⒂洝,給了我很多啟示,懷有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樂觀地面對生活,這樣的處世態(tài)度讓我受益良多。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6
所謂鄉(xiāng)土,其實是最這一方水土最深的眷戀
用鄉(xiāng)土二字來形容沈先生其實有點不太合適,畢竟鄉(xiāng)土這兩個字太“鄉(xiāng)土”了。古有陶淵明所代表的田園詩派,而我更傾向于將沈先生的文章稱作是“田園牧歌”。
無論是《邊城》,還是《湘行散記》我們都很容易從沈先生的筆下體會到他會這片土地深深的感情。這里既沒有如《鄉(xiāng)土中國》所說的那種封建宗法的有形秩序,也還尚未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那種硬性契約化社會的影響。
這里的社會形態(tài),似乎只是一種人們自然而然的、發(fā)自內心的交往。這種自然而然的社會圖景讓作者沉醉,因為在這樣的社會形態(tài)中,每個人都是自由自在的,他們的生命似乎沒有受到任何約束。
“他們百年前或百年后的生活可能跟現(xiàn)在一模一樣。但他們仍舊忠誠地活著,擔負起自己那一份命運,不問所過的是如何貧賤艱難的日子,也從不逃避為求生而應有的一切努力。”
在沈先生心里,他當然希望這里的人能夠一直這樣自由自在。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7
講述了沈從文接到來信回湘西老家探望生病的老母途中的見聞。讀完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湖南原是一個質樸、神秘而又不失人性之美的地方。
書本前半部分是沈從文給妻子張兆和的信。信中表達了一路上對張兆和的深深思念。信中的文字細膩、溫暖而純樸;蛟S是受到美麗湘西的感染吧,信背后的沈從文顯得那么細膩而充滿溫情。這吸引這我繼續(xù)讀下去。
后半部分則是全書最主要的部分。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沈從文船行途中遇到的那些纖夫。這些纖夫,終日勞碌于急流險灘之間,工資雖不多,可他們出力卻不少。一旦遇到過灘,就必須不辭勞苦地下船淌水,相互合作,冒著生命危險,把沉重的船只推過險灘。文中,提到一個長得像托爾斯泰的老人,已有八十歲高齡,可仍堅守崗位,為旅客提供方便。讀到這里,我不由得同情于底層社會的人們生活之艱辛。
但是這些底層的人們并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而是依舊愛生活,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一切。他們有著一種屬于鄉(xiāng)野的淳樸,他們對一切都有自己的態(tài)度,即使罵野話也是不粗俗的,而是有一種別樣的淳樸可愛。這又讓我感到了他們一種淳樸的可愛。
記得文中作者的一個朋友小豹子,作者本想把他教成一個文人,可他卻偷偷溜出去,當了兵。偶遇作者,他跟著上了船,遇到險灘,雖沒有人要求,可他仍然和水手一起跳進了河里。當時正值臘月,天寒地凍,他卻在冰冷的河水里赤裸著身子似乎一點都不覺得寒冷。從文先生擔心他,問她冷不冷,他很直率地說:“冷啊,我們在辰州前些日子還邀人泅過大河!”但依舊在水里賣力的工作著。后來他跟一個士兵因為沉船的問題,而發(fā)生爭吵,偷偷溜出去跟他打了一架,一覺醒來,還咕咕的笑。看到這,我也不由笑出了聲。這里的人們都這樣的,淳樸、憨厚、可愛,可他們卻不缺少堅毅與勤勞。這樣的人性之美,哪里去找啊?湘西的平凡百姓,在他筆下都顯得那樣質樸而堅毅,充滿原始的人性美。他們過著艱苦的生活,可處處都散發(fā)著溫暖。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8
小時候常常幫朋友些情書,如今看來顯得太荒誕可笑。再讀沈先生的文章,卻發(fā)現(xiàn),情書原來可以寫得這么美。
比如這一句:“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一個人在經歷過很多事情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老,而心中的那個她卻依然年輕。這種對人生的回味摻進對愛情的眷戀之后,句子顯得很有美感。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fā)!
而這一句,無論在音韻上還是意象上都非常出色。人物隱藏在如畫的場景當中,音律跟著場景流動。
這些字句若是早些年來研讀,恐怕早已不是今天的自己了。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9
《虎雛再遇記》是《湘行散記》的一篇有名的文章。這個題目也是開門見山的,點出來文章的內容——就是“我”與虎雛再次相遇的故事。但是如果大家更我一樣沒有看過虎雛的故事,就會很容易的想到這個虎雛是一只老虎。其實,這是一個人的名字,是“我”以前收養(yǎng)的孤兒。我認為文章里的我是一個很有志氣的人,他雖然明明知道一切計劃都打亂了,最終會落空,還是去一意孤行的做了,說明了“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虎雛的悲慘未來,“我”也是很有善心的人。我認為,雖然虎雛與我已經是多年未見面了,但是那顆互相了解,對學生有著關心愛護之情,令我敬佩。我從那個時候虎雛與人打架逃脫后,沒人管理,讀出了那個時候世道的混亂。并從虎雛對擱淺的船的幫助,我從中讀出了虎雛是一個熱心腸,有樂于助人品質的人。在后文,我還看出來了虎雛的淳樸品質還在,作者很欣慰。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10
《湘行散記》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作品。我記憶猶新的一篇文章叫做——《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的一個朋友。故事中順便穿插了有關沈石田的介紹。沈石田,石田是他的號,他的真正名字叫做沈周。他與沈從文先生一般,都是才高八斗的人。他不應科舉,專門花心思于詩文書畫,同時還是“明四家”之一。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要去桃源時,在行車過程中與沈石田的交談與自己的回憶。我認為沈從文先生的朋友是一個語言巧妙的人。他不是像別人一樣,對那些名人采取一味的贊美的方式。他運用了笑罵的方法,來表示自己對沈石田先生的贊美。也體現(xiàn)出了他是一個粗獷的漢子形象。他不論是做事情,還是說話,都是心直口快的。做錯了就罵,這是他爽朗性感的表現(xiàn)?赡苷驗樗闹彼涣撕枚嗟呐笥。真的可謂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朋友!钡窃谒肢E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柔軟細膩的心。他極愛收藏字畫?赡茉谒闹杏辛水嬚古c好畫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吧。
其實我比較喜歡這一類的朋友,他們“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們之間有著最深厚,中肯的情誼。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11
沉浸在如鏡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點點漣漪……
只有以心讀過《湘行散記》,才能徹底走進作者的內心。作者沈從文原本是一位軍人,隨著軍隊輾轉各地后,嘗盡了人世間的苦,也閱盡了人世間的黑暗。在他心生厭惡后,便踏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一途。
作者沈從文雖然后來幾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筆下最純美、澄明的,卻僅有自己的故鄉(xiāng);蛟S,在他的記憶中,也只有自己的故鄉(xiāng)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許如其人所說:“當過兵的人,活著回來,就回到了故鄉(xiāng)。這也許也是當時人們的悲哀吧。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如一面明鏡,揭露了當時社會水手,妓女等底層人民的低賤,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這一切似乎都在訴說那些人的悲哀,但當你看到最后,你一定可以明白沈從文的——他是在贊揚這些人的美好品質。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資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們或許是卑微的,低賤的,但通過《湘行散記》,我卻看到了他們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義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對著一個妓女,卻生出了真實的情感,甚至離別時,也是依依不舍。
而這些水手,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勇敢無畏。這些水手,雖然地位卑微,但他們卻作為水手的尊嚴看得比性命更為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們就會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驚濤駭浪,只要船長一聲令下,他們也會二話不說跳入冷徹人心的江中。而這兒,可正不是一種崇高的大無畏的精神嗎?
再看看那些妓女們,在看《湘行散記》之前,我認為她們是不知羞恥,甚至認為她們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現(xiàn)在,我的觀點不同了,因為在沈從文筆中,她們的生命是非常頑強的,你認為她是為了錢財嗎?不,并不是,她們是為了讓自己的親骨肉可以衣食無憂的長大,才會放棄她們寶貴的貞操的,因為,她們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訴訟了人道的黑暗,卻也映射了人道的偉大與堅強,這是本可歌可訟的史詩!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12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但這部散文集并不只是《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断嫘猩⒂洝,是沈從文根據(jù)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fā)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散記》記敘了沈從文從北平回湘西鳳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親,行至桃源,他轉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經辰州、瀘溪、保靖、茶峒、鳳凰,在家中停留三天后匆匆返程。這本《湘行散記》就是這一路上,寫給妻子的信,循著他的回憶寫下來的。這本書以還鄉(xiāng)歷程為“線”,以小船停泊處為“點”。點線相連,徐徐向我們展開了一幅湘西山水長卷。
書中的美景令人陶醉,清澈潺潺的溪流,與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圖畫,這是這本書中的一種美。
書中有讓人聽了就忘不掉的櫓歌,有粗獷淳樸的號子聲,有醇厚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這些民俗在現(xiàn)代社會中沖刷不掉的痕跡,也是這本書中的一種美。
但是,我覺得這本書中最美的,莫過于每一個人為了生計,為了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的不易。這本書中既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也有可愛純樸卻淪為妓女的婦女,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辰河小船上的水手》這一篇文章中的水手們,他讓我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為了生計所付出的努力。
在這篇文章中船上到處都是水手的吵罵聲,作者卻把他們都沒有修改,寫了下來,這是為了展示水手們生活的本相,通過水手們的野話,來展現(xiàn)水手們旺盛的生命力。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個水手,都為自己的生計而努力著。生活,就是生下去,活下來,小時候,我們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下快樂的生活,但是當我們長大了,畢業(yè)了,踏入社會了,我們就不能一味地向父母們去索取,我們要懂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養(yǎng)活自己,也養(yǎng)活父母。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個水手,都為我們作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直面生活的美好品質與堅強對抗艱難不易生活的精神,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在我們的心底埋下一顆自力更生的種子,激勵,鼓勵著我們好好學習,在長大后,踏入社會后,能自給自足,在社會上立足。
這篇文章還讓我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就是不能之通國外表來判斷一個人。這篇文章中,雖然每一個水手都是一個滿嘴野話的`“糙漢子”,但是他們也擁有著一顆善良而美好的心靈。就像其中攔頭的水手雖然脾氣很大,對小水手少不了呵責怒罵,卻又在第一時間救小水手上船,在嚴酷而寒冷的冬天脫下棉衣單褲,為小水手替換。這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只看外表,還要注重他的內心。外表美麗的人,內心不一定美好善良,外表丑陋的人,內心也可以閃耀出絢麗的光芒。就像人們常說玫瑰雖然美麗,但它是帶刺的,丑小鴨雖然丑陋,但他也可以變成美麗的白天鵝。
《湘行散記》嘗試把當時最近二十年當?shù)剞r民性格靈魂被時代大力壓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樸素所表現(xiàn)的式樣,加以解剖和描繪,這種直面現(xiàn)實的冷靜思考非常有價值,值得我們深入閱讀和品味。同時,面對湘西這樣一個紛紜變化的社會,沈從文反璞歸真,流露出對故鄉(xiāng)人事變化的隱憂和悲憫情懷,也表達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湘行散記》,是一篇值得我們去好好品味的書,他會給我們的心靈增添一份光彩,讓我們的心靈更加美好與堅強。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13
吊腳樓頭,隨風飄揚的是你熱烈而沙啞的情歌;湘水沿岸,焰焰欲燃的是你漫山遍野的杜鵑;青山碧水間,風日滋養(yǎng)下是你至純至美的人性。你是美,是善,是溫柔,是慈悲,是包蘊在野性中的詩性的訴說者,你是俗世中的赤子,你是沈從文。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不折不從,亦慈亦讓的氣度。年少時隨隊顛沛流離,同伍的人皆吸煙,面對這個世界的集體混濁,他不以唯我獨清自詡,只是默默的堅守自己,不被環(huán)境同化,就是一種遺世獨立的高貴,而他還把經過的事,見過的人都化成了筆底的波瀾,寫人記事皆入木三分,各具情態(tài)。建國后,面對外界對其作品傾向的指摘,他沒有用他的妙語去反唇相譏抑或是為自己解釋剖白,就是詩里說的“和誰我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他將深邃的目光轉向古代服飾研究,埋頭數(shù)載,竟也成就該領域中的煌煌巨著。
面對眾人的詬病,另辟蹊徑,將愛好發(fā)展成學識,是讓梟小閉嘴的最有力的方式,也是最漂亮的反擊。一個文人要有傲骨,不媚俗,始終高蹈于世俗的好惡之上,它的作品才能有超越時間的永恒魅力,而且越經流年變幻,越發(fā)得雋永。無疑沈從文做到這一點。
當他的目光投向他精神上身體的故鄉(xiāng)湘西,投向那些他愛的事物和人的時候,他又換了一副心腸,柔軟慈悲,當他回到闊別的故鄉(xiāng)“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后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于是有了《湘行散記》,回家途中所見的兩岸壁立的青山,積翠凝藍的天空,透明燭照的月色,河面上乳白色的霧氣,欸乃的搖櫓聲,甚至于小羊軟弱悲哀的叫聲,一切的一切都使他傾心,使他感到瑰麗莊嚴。可是最撩動他心弦的還是那些自然風物滋養(yǎng)下生成的各色各樣的人。他們無一不單純,任性,活潑而有生氣,多情的水手命時刻懸于水上,可以放縱的說野話罵人,也可以對船妓真心以待;靈氣的女孩命不由己,卻無哀傷,仍妖妖嬈嬈的活著,遇著一個書生氣的男子也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模糊的欲望,老水手活到八十歲還有認認真真數(shù)錢的神氣,對于生存還那么努力執(zhí)著……
這些人身上都有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悲哀的力量,正如羅曼羅蘭所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湘西的清溪滌蕩了他們的性情,他們身上有野性,有血性,有浪漫,有多情,有市儈,也是超脫,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優(yōu)美,自然,又不悖人性的生活方式。
他們傍水而居,在水上艱難的討生活,又在急流險灘中交付了性命,被卷進水流之中,仍要在沉沒之前交代遺囑。因為知道生存艱難,所以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活著,看重每一份小小的歡喜相聚,珍重每一次的悲傷別離,在大自然的饋贈中活著,條達坦蕩,任性妄為。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有如天地洪蒙初開的赤子之心,單純而熱烈。此次《湘行散記》更珍貴的是收錄了比較完整的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兩地書,新婚燕爾,便遇小別離,距離把思念醞釀得更加醇厚,情真意切的書信讓人動容。一向冷靜理性的張兆各也呈現(xiàn)出少有的小兒女之態(tài),細膩瑣碎地擔心他的二哥的衣食住行。
沈從文更是一貫的情意綿綿,山水作伴不及一人同行,沿岸風景亦不忍一人獨賞,星空新月都是她的眼睛,有多少蝕骨的想念就有多少如潮的哀愁,這些都化成了筆下熾熱的文字。張兆和回憶道;“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站在亂糟糟的房間里,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是對我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無論后來多少世事齟齬,在沈從文心中愛的都是那個滿懷溫柔提筆回信的“三三”,這是沈從文的赤子之心
因為有了沈從文,文學史上有了一個獨立自在的湘西世界,有了不重敘事,以寫意為要的文學流派,愿你能在塵世中邂逅先生的文字,一路同行,品味“閱盡繁華始向真”的純凈世界,瞻仰一個遺世獨立的靈魂,緬懷一種叫做沈從文的情懷。
湘行散記讀后感 篇14
沈從文一生坎坷,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自己的發(fā)妻的追求。那份校園愛情的淳樸,如果他追求的湘西干凈純粹相融相合。然而,這樣無欲無求的人一生歷經坎坷確是上天的不公。
沈從文先生在談及自己說,我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施蟄存先生說沈身上有著“苗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瞬間,讓我想到了某位來自中亞碎葉的胡風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不羈男子,那位舉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從文先生似乎也是這樣一種融合,詮釋著絕對的自我和如水的細膩。
這樣一位對政治因素極為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來,他應當是被邊緣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繪的山水人和諧的景象,他所追求的“邊城”,筆下的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型大多發(fā)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處,這無疑給故事本身披上了朦朧美的面紗,從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上來看,除去了對于家鄉(xiāng)深沉的愛意之外,向往超然世外的生活,無疑會給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間,不知名利,不曉政事,歷朝歷代文人都在重復這樣的選擇。但這不是現(xiàn)代的主流價值觀所能容忍的,這種享樂主義與現(xiàn)當代追求經濟高速發(fā)展提倡奉獻自我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換句當代人的話來說,避世約等于不思進取。在人們日益嚴重的追求幸福卻不追求快樂的今天,我以為,沈從文先生應當是寄情鄉(xiāng)土但是窮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實則卻不然,他不僅僅做到了肆意笑談的人生,更得到了讀者的尊敬寵愛。似乎是在這中間找到了良好的契合點。
【湘行散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湘行散記》讀后感01-29
湘行散記讀后感06-23
湘行散記鳳凰讀后感01-06
讀湘行散記有感05-27
湘行散記讀后感600字01-28
湘行散記讀后感15篇11-11
湘行散記讀后感(15篇)11-23
《湘行散記》讀后感15篇05-27
湘行散記讀后感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