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傳統(tǒng)過年風俗
導語:對北京的傳統(tǒng)過年風俗,大家是否了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京的傳統(tǒng)過年風俗,供各位閱讀和參考。
北京的傳統(tǒng)過年風俗
臘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稱“灶王爺”。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為貼在廚房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匯報。然后,把灶王爺、灶王奶奶燒掉,送灶神上天。
臘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jié)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杲K的衛(wèi)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nóng)歷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于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fā)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
臘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yǎng)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jié)民間傳統(tǒng)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jié)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仿佛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臘月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在我國春節(jié)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jīng)發(fā)好的白面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家家還要蒸棗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狀(用綠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狀),寓意“招財進寶”。
年三十:吃餃子守歲
老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就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財”的諧音。剁餡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說“剁小人”。在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就從吃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地吃,一邊暢談,一邊品嘗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點的鐘聲響起時,大家就會一起歡呼,吃餃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拜年,北京的廟會也都在這一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初一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現(xiàn)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對拜年非常重視。接待的人家要準備食盒,里面放著各式干果,稱為“吉利果”。不論來多少撥兒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初二:拜財神借元寶
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象元寶。初二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公。百姓家拜比干。因為百姓認為比干沒有心了,一定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廟里面借“元寶”,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初三:老鼠娶親的日子
據(jù)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燈熄了,還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給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頂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聽到頂棚上有老鼠跑來跑去,老奶奶就會說是老鼠要娶親了。
初四:逛廟會走親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除此之外,逛廟會從初一就開始逛,老北京人給親戚拜完年都會到廟會逛逛。
初五:怕老板夾包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店鋪里面的伙計最害怕這一天的晚飯,因為這一天的晚飯,如果老板給伙計夾了一個包子,那就意味著這個伙計吃完這頓飯就要卷鋪蓋卷兒回家了。
初六:等待“順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商家在初六開始制作一種泥質的小燈碗兒,因為初八傳說是眾星下界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會買小燈碗兒回家,在初八晚上要舉行“順星”儀式,祈求新年一切順利。
北京春節(jié)有什么傳統(tǒng)風俗?
一、剪窗花
剪貼窗花是眾多年俗中的一種。窗花內(nèi)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將節(jié)日裝點得喜氣洋洋。
二、寫春聯(lián)
春聯(lián),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每逢春節(jié)期間,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幾千年來,從毛筆書寫到彩紙印刷,春聯(lián)的形式不斷演變。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年味是中國人骨子里永遠的珍藏。
三、掃塵
春節(jié)前的大掃除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也是去除晦氣,迎接喜氣的一種方式。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據(jù)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四、壓歲錢
舊時,祭祀完祖先,舉行完迎接諸神的典儀后,闔家要一起“辭年”,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其寄予了長輩對孩子們成長的美好祝福,希望他們健康成長。
五、祭祖
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是春節(jié)習俗中最古老的內(nèi)容之一。《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祭祖一般在大年三十,百姓在掃房子、凈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lián)之后,或舉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墻上,擺祭品,點香燭,以供后輩祭拜。
六、除夕守歲
守歲,對年長者來說有歲月易逝之感,有珍惜歲月之意。對青少年來說有新芽茁壯之感,有努力奮進之意。守歲體現(xiàn)了家人團聚,共敘親情,送舊迎新美好的愿景。
七、年夜飯
視頻《年夜飯的變遷》,生動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年夜飯的變遷,從滿足溫飽到豐盛美味,再到追求營養(yǎng)健康,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是中國人全年吃得“最長”的一頓飯,也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資匱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進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漸漸豐富。九十年代,菜肴變得更加多樣。進入二十一世紀,西式、農(nóng)家樂、拼桌……年夜飯的吃法花樣不斷翻新。
八、拜年
“過年好”“給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們見面時,都會互致這樣的新年問候。傳統(tǒng)拜年禮儀分三種: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要行叩首大禮。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俗稱“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輩間的拜年。傳說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稱為正月初一。
【北京的傳統(tǒng)過年風俗】相關文章:
老北京過年的傳統(tǒng)風俗02-24
北京過年風俗02-27
老北京的過年風俗03-26
北京春節(jié)的風俗06-17
臺州傳統(tǒng)的過年風俗06-11
簡述過年的傳統(tǒng)風俗05-20
廣州過年傳統(tǒng)風俗01-06
有關北京春節(jié)的風俗01-04
北京訂婚風俗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