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鑒史問廉之七—制度之重》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每個觀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鑒史問廉之七—制度之重》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鑒史問廉之七—制度之重》觀后感 1
《鑒史問廉》這部紀錄片是用情景再現(xiàn)和專家講述相結合的手法把中國的興衰史一覽無遺的展此刻國人面前。先從秦朝說起,秦始皇是第一個統(tǒng)一中國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國是因為修長城、修馳道、建驪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負。秦始皇還集全國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宮”,是中國歷史上奢侈浪費的恥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橫征暴斂,弄得民怨沸騰,只傳二世。
西晉王朝,從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闊斗富。在當時的西晉王朝,無論是石崇還是與他斗富的富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官員”。后世的歷史學家認為西晉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拜金的政權之一。西晉文學家魯褒在《錢神論》中辛辣的譏諷道,“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蔽鲿x王朝迅速陷入整體性腐敗和社會潰敗之中還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門第,看血統(tǒng),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實事的這些人當作俗官,濁流,被社會看不起。經濟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謂占田制就是當的官越大,經濟利益就越大。所以,這樣一個王朝,它不可能長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愛戴的明君,他對能臣廉吏愛戴有加,當一生清廉節(jié)儉的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講到:“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為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鏡子。唐太宗以身作則,提倡節(jié)儉,嚴格要求朝中的貴族和大臣,同時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監(jiān)察制度來預防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貪腐和濫用職權的現(xiàn)象沒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出此刻了中國的大地上,這個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歷史學家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是一個國家安寧的時代,是一個和諧向上的時代,是一個賢臣輩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時代,也是一個讓現(xiàn)代的中國人懷念的時代。
唐玄宗在位期間,任命一位不學無術,卻精通音樂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給李林普掌管,從此沉溺享樂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敗的全面侵蝕下,各級官吏貪污受賄成風,唐帝國逐漸消亡。
北宋初年,國家百廢待興。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選賢任能再創(chuàng)盛世繁華的呢?北宋的官員都是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朝廷對于官員的婚喪、宴飲、車馬、服飾、有著嚴格的限制,對違反者嚴加制裁,終身不得為官,對于貪污受賄的則處于極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莊持重、勤政廉潔的李沆做宰相,旋馬家聲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賢臣們的共同努力下,北宋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這是中國古代又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呢?宋徽宗,這是一位在書畫方面造詣極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華的藝術家,尊信道教,當上皇帝后,他開始在開封建一個供自我修道的園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為修艮岳運送奇花異石,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很快從一個平民晉升為節(jié)度使。朱?的快速晉升掀起了一股采辦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員爭先恐后向皇帝進獻花石。宋徽宗這種追求享樂,追求奢華、不顧民生的做法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縱觀歷史,能夠說,廉潔和腐敗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不能任憑腐敗現(xiàn)象蔓延。腐敗是私有制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毒瘤,社會要發(fā)展,就務必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根除毒瘤。在社會主義中國,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一個黨員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權利有多大,只要違法亂紀,終究逃脫不了黨紀國法的嚴厲制裁,以身試法者必亡!
《鑒史問廉之七—制度之重》觀后感 2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衰。近日來再次觀看八集紀錄片《鑒史問廉》,重溫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更迭,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潔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國慶雙節(jié)期間,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導廉潔正能量,學習《鑒史問廉》,第二次觀看較第一次觀之則感受更深,更覺震撼。
從《興衰之思》中思考廉則興,貪則衰的真諦——廉潔和腐敗,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從《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結的力量,為官正直才能一心為公;從《清濁之辨》中辨識清濁是非,堅信正義可以遲到,卻從不會缺席;從《道德之擇》中學習克偏,戒巫,范家,全節(jié),修身,清慎勤的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從《文化之力》中感受民眾通過文化藝術頌揚光明與希望,鞭笞黑暗與腐朽;從《律令之矩》中觀吏治清明對國家的影響,對制度心存敬畏之心;從《制度之重》中見識歷朝歷代的監(jiān)察制度,見識歷朝歷代在遏制腐敗和濫用權力上做的種種努力和嘗試;從《千秋之評》中領略歷史的重量,歷史在歲月的長河中承擔起了終極審判的功能,公正地記錄著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員們的是非功過。
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清官廉吏,他們?yōu)楣偾辶,?zhí)法公正,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他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職守,報國為民,清正廉明,懲惡揚善。古往今來,清正廉明是官員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對清官的價值判斷與價值期待。由此可見,廉潔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為官者清廉與否是興衰更迭的直接誘因。
在xx汽車工作十余載,從入職至今,深受公司廉潔文化的影響。學習《鑒史問廉》以來,深有對文化的傳承之感。廉潔,是xx汽車的企業(yè)文化支柱!读疂嶓w系制度》是xx汽車員工的行為準則,自2008年正式頒布實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時間。該制度嚴明清晰,在打擊腐敗維護員工利益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企業(yè)的健康和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廉潔文化是xx汽車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文化建設是管理者的本職工作,縱使時代變遷,廉潔文化建設仍需始終如一,堅定不移,腳踏實地。
一、堅決打擊硬腐敗,持續(xù)遏制軟腐敗
xx汽車對于硬腐敗的打擊力度從歷年的廉潔大事跡中可見一斑,不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均須時刻牢記腐敗是第一高壓線,堅決不能觸碰。與合作方的業(yè)務往來嚴格遵守《陽光協(xié)議》,日常行為時刻謹記和踐行《廉潔體系制度》,對內對外宣傳牢記歷史教訓。而軟腐敗較之硬腐敗則危害度更甚,遏制軟性腐敗更需從我們日常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做起。知職知責,做職做責,盡職盡責,這是博信內外飾目前對于職責的最佳詮釋,是我們工作的基本準則,也是遏制軟腐敗的有效方法。遇到問題正視問題而非掩蓋,解決問題盡全力而不推諉,態(tài)度決定一切。
環(huán)境是影響人員行為的重要因素,創(chuàng)造廉潔公正,遠離腐敗的工作環(huán)境,讓員工從意識上認可起來,從行為上規(guī)范起來。廉潔文化推行需傳承歷史文化精髓,亦需隨著時代變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但反腐倡廉始終是我們工作的基本準則。必須未雨綢繆,做好腐敗預防;腳踏實地,建設廉潔文化。我想遏制軟腐敗更需要從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用自身行動去踐行,做到率先垂范。
二、以史為鏡,以身作則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對錯。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是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歷史是最明亮的鏡子,不論是中華文化史,還是xx汽車迄今以來推行廉潔文化的歷史,都足以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前車之鑒,后事之師。腐敗是一切禍事的根源,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而作為管理者,必須從自身做起,嚴格遵守制度,正確行使職責,積極對待問題,提升危機意識、風險意識,用負責任的態(tài)度去帶領團隊健康成長。
自古以來,貪贓枉法者終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清正廉明者則垂名青史。歷史賦予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各自的使命,面對歷史的是非成敗,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之也。今天的我們當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tài)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讓歷史的智慧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鑒史問廉之七—制度之重》觀后感 3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么,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 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fā)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于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于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fā)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占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梢哉f,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并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后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鑒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jié)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鑒史問廉之七—制度之重》觀后感】相關文章: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說說10-23
創(chuàng)業(yè)故事:山德士上校創(chuàng)立肯德基之史(通用6篇)04-29
七年之癢說說11-05
七夕習俗之拜魁星介紹08-05
夫妻七年之癢的情話10-21
陽光問廉觀后感07-11
人文之美征文01-06
陽光問廉觀后感范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