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鐘表的教學設計1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小學數(shù)學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91-92頁。
教學目的:
1.認識鐘表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的數(shù)字。
2.結合生活經(jīng)驗學會看整時,并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3.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從小養(yǎng)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鐘、學具鐘、實物展示平臺及相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創(chuàng)設情境
、耪故菊n件:在一個美麗鄉(xiāng)村的清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配有鬧鐘“嘀嗒”聲。
師:聽,這是什么聲音?(鬧鐘聲)誰家的鐘聲這么響?
、普n件出示主題圖:
①小明正在干什么?(起床)
、谡l能告訴大家小明是什么時候起床的?(7點、7時)
、勰闶窃趺粗赖哪?(看墻上的掛鐘、床頭柜上的電子鐘)
2.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鐘表”。
。ò鍟n題:認識鐘表)
[評析: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以兒童熟知的生活場景為導入,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又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情趣高漲。拉近了數(shù)學課堂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儆^察鐘面
學生拿出實物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通過比一比、撥一撥、說一說,看鐘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谡J識鐘面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
a.都有兩根指針,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
b.都有從1到12共12個數(shù)。
c.12個數(shù)把鐘面分成了12個相等的大格。
[評析: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放手讓學生比一比、撥一撥、說一說,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意識,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2.認識整時
⑴嘗試撥鐘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一天中你最喜歡哪個時刻,撥在帶來的小鐘上,說說你為什么最喜歡這個時刻,講給你們小組的同學聽。
學生分組操作后,各組選派代表展示所撥時刻。(有撥整時的;有撥半時的;有撥大約幾時的。)
、菩〗M討論
師:請同學們按照分針和時針的位置,把這些時間分分類。
先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全班交流。說說為什么這樣分,從中選取整時的鐘面進行教學。
、潜容^歸納
、賻煟河^察這些時間,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a.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b.平時我們所說的“幾點”是口頭語,正確的書面用語是“幾時”。板書學生所說時刻,并說明這是整時的一種表示方法。(11時、8時、9時、6時)
、谡麜r的第二種表示方法
a.師指著其中一個顯示11時的鐘面,問:11時在電子表上是怎樣顯示的?(板書:11∶00)
b.師:像這樣的表示形式,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電話、手機、電視、電腦等)
c.師:這是整時的第二種表示法,叫電子表示法。
d.師:你能用電子表示法寫出剩下的時刻嗎?(8∶009∶006∶00)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自由撥鐘面上表示的時刻,然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認識整時的方法和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體現(xiàn)了教學方法的開放性,設計新穎。另外,通過設計“像這樣的表示形式,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把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獲得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并在思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fā)展。]
3.應用
師:小明聽到這里這么熱鬧,也趕來了。他還帶來了自己的作息時間表,請大家提意見呢!
a.課件展示教材第92頁“小明的一天”的作息時間表,先讓學生說說圖意,再用兩種書寫方法將“小明的.一天”的作息時間表補充完整。
。7時起床,8時上學,10時做操,12時吃午飯,下午6時看動畫片,晚上9時睡覺。)
b.展示學生作品,評一評,看誰寫得好。
c.討論:小明一天的活動安排得合理嗎?你想對小明說什么?(小明晚上9時睡覺太晚了,最好是晚上8時睡覺。)
d.課件顯示“上午8時小明上學”和“晚上8時小明睡覺”兩幅圖。
師:看了這兩幅圖,你有什么問題?
。ㄒ惶彀ò滋旌屯砩稀r針一天要轉兩圈,一圈表示白天的時間,一圈表示晚上的時間。)
[評析:學生對于“早睡早起”、“看電視”、“睡懶覺”等情節(jié)都有切身體會,通過“你想對小明說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進行認識與評價,既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把對珍惜時間和養(yǎng)成良好作息習慣的教育融入學習活動之中。利用小明的作息時間情境圖,呈現(xiàn)“現(xiàn)實沖突”──為什么一天中有兩個8時?讓學生“議一議”,生動形象,富有童趣。]
三、綜合應用
1.請你設計一份星期天的活動安排表。在括號里寫時刻,在____上寫活動內(nèi)容,比一比,看看誰的安排合理。
上午( ∶ )__________
。 ∶ )__________
下午( ∶ )__________
。 ∶ )__________
2.幫小熊修鐘。
(1)師:小熊看到小朋友們這么能干,想起家里的鐘有一根指針掉了,想請你們幫它添上,你們能幫它添上嗎?
課件顯示鐘面,鐘面上只有一根長針指著12,師:時間是4時,缺少什么?該怎樣畫?
學生回答后,媒體演示:在鐘面上畫時針,時針指著4。
(2)師:小熊還想考一考大家呢!
小熊:再過一小時是幾時?(5時)
小熊:猜一猜,走這一小時,分針和時針轉動的方向一樣嗎?它們走的路一樣多嗎?
課件演示: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
[評析:練習設計突破了“就數(shù)學練數(shù)學”框子,教師沒有大量出示一些人為設置的鐘面時刻讓學生去認讀,而是創(chuàng)設了“安排星期天的作息時間表”、“ 幫小熊修鐘”等情境,把對時刻的認識與有趣的情境結合在一起,不僅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更為重要的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受到珍惜時間的教育。]
四、拓展總結
師:你覺得這節(jié)課你表現(xiàn)得怎樣?你有什么收獲?
師: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想設計一個什么樣的鐘面?(留給學生課后思考)
[評析:本課小結一改“你學會了什么?”的提問方式,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自我感悟、自我評價和個性發(fā)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這是課的延伸,讓人感覺課雖結束,可意猶存。]
[總評:這堂課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開放化,積極關注學生的認知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為目標,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擺正了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關系。通過看、撥、比、想、說、議、評、畫等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應用。既注重了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又有效地進行了珍惜時間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整堂課關注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認識鐘表的教學設計1】相關文章:
認識鐘表教學設計09-06
小學數(shù)學《認識鐘表》教學設計(通用7篇)05-22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7
《8的認識》教學設計03-03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03-30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02-23
認識時間教學設計04-09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03-04
認識自己教學設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