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jīng)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fā)興趣。
三、第一環(huán)節(jié):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huán)節(jié):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jié)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tài)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jié)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fā)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松之態(tài)。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噴薄欲出!霸隆背闪讼闃、寧靜、澄澈、優(yōu)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大轉(zhuǎn)變。出現(xiàn)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chǎn)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tài)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于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并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jié)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jié)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quán)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并且通過競爭激發(fā)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xiàn)實,在現(xiàn)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xiàn)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xiàn)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現(xiàn)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xiàn)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tài)。
小結(jié):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yōu)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jié)語出現(xiàn)的精彩總結(jié):
五、布置作業(yè)
結(jié)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quán)、思考權(quán)、發(fā)言權(quán),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zhì)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jié)這篇課文十分精彩: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quán)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jié)。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jié)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松,并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diào)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xiàn)代媒體,利用網(wǎng)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zhàn)。(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jié)合網(wǎng)絡,以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zhì),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澳苄泄诺(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diào)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呀處煹穆氊煆摹笆谥畷暺渚渥x”,擴大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tǒng)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贬橅玖水敃r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jīng)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tài)度與錯誤的態(tài)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tài)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diào)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diào)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diào)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調(diào):“……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边@是陳述語調(diào):“……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diào),語調(diào)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jié)作業(yè)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jié)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了解相關背景。
2、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guī)律和有關特殊句式
的知識。
3、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并通過個性
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探討研究,賞析人物性格特點。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結(jié)局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1、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guī)律和有關特殊句 式的知識。
2、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并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zhì)疑、討論、探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點讀。
2、借助工具書,結(jié)合注釋,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問。
3、了解故事情節(jié),整體把握,注意刻畫人物形象的語言。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范讀正音。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以學生解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掌握以下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異體字
1.距─拒: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nèi)─納: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異義
1.山東 古:指崤山以東地區(qū)。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常 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北 古:黃河以北地區(qū)。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 古:黃河以南地區(qū)。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 壽 古:敬酒。今:長壽。
6. 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
(三)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固此:故聽之。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 將:且為之奈何?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代詞,這: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結(jié)構(gòu)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于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比:長于臣。在:復得見將軍于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項王即日固留沛公與飲。趁勢、趁機:固擊沛公于坐,殺之。
10.為 任,做:使子嬰為相。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作為:軍中無以為樂。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句末語氣詞:何 辭為?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項羽曰:……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不可不語(告訴,動詞)。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籍(登記,動詞)吏民。范增數(shù)目(使眼色,動詞)項王。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余騎來見項王。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nèi)。
4。名詞作狀語: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jié))事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數(shù)詞作謂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省略句: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毋從(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為(省略“之”)壽。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將軍戰(zhàn)(省略“于”)河北,臣戰(zhàn)(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六)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jié)。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3、找出有關人物描寫的文字。
第二課時
一、抽查部分學生,看文言知識掌握情況。
二、分析鑒賞,合作探究
提問三個學生,讓他們梳理本文的結(jié)構(gòu),概況各部分的內(nèi)容。
明確: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后過程, 分為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后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jié)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nèi)奸。這是情節(jié)的結(jié)束與尾聲。
三、能力提升(教師質(zhì)疑,學生解答)
宴會上的斗爭是故事的高潮,試作具體分析,表現(xiàn)何在?(分組討論,集思廣益,代表作答)
明確: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jié)高潮所在。名為宴會,實為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jié)可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于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為嚴峻,這是 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并予以斥責,情節(jié)發(fā)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斥責一頓后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脫身回本營,項羽并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四、合作探究
從文中找出有關項羽和劉邦的描寫片段,先反復朗讀,然后討論:兩人各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并作具體分析。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后,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墒锹牭巾棽f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后,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后,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并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wèi)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說的話的重復與補充,只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說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偽的言辭面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nèi)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后,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于座上,沒有什么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jié)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xiàn)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辯,善于應變。他入關后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為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接著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為婚姻”,使項伯為他所用。到鴻門后,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說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說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著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zhuǎn)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干干凈凈,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
五、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一、宴前 1、曹無傷告密,項羽大怒(范增說項羽)
2、(1)項伯告密,劉邦大驚(張良出主意)
(2)項伯許諾
項羽坐失良機
二、宴中 3、(1)劉邦謝罪,項羽說出內(nèi)線
(2)范增舉玉,項羽默然不應
(3)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沛公
4、范噲闖帳,項羽邀樊入宴
項羽再失良機(解除思想戒備,內(nèi)部矛盾產(chǎn)生)
(項羽:主動——被動;劉邦:被動——主動)
三、宴后 5、劉邦逃歸漢營
6、項羽糊涂受禮 范增指桑罵槐
7、曹無傷被殺
項羽縱虎歸山
第三課時
一、抽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分析鑒賞
1、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的性格特點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啟發(fā)劉邦醒悟而予以采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tài)為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xiàn)。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于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為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zhí)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斗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2、具體分析樊噲的性格特點。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勇武!皣埣磶矶苋胲婇T。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币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三、拓展探究
分組討論:本文人物描寫生動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代表發(fā)言,或教師作結(jié))
明確: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衛(wèi)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xiàn)了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后的種種行為都是有理有節(jié)的!芭∥飨蛄,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后站著喝下,隨后連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機譏諷項羽,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很投項羽居功自傲的脾氣。在極緊張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了樊噲勇猛、豪爽、粗中有細的性格。
(2)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yōu)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于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應變;劉邦則善于采納意見,心眼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yǎng)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nèi)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并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四、課堂小結(jié)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shù)語就能突出地刻畫人物個性,我們應認真學習。
五、作業(yè)設計
我心目中的項羽(角度自選,字數(shù)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性格對比:
[主要人物]
項羽:直率,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劉邦:謹慎,慮事周密,虛心下問,多謀機詐
[次要人物]
范增:老練而兇狠 張良:圓滑而多智
項伯:忠厚而老實 項莊:粗直而笨拙
樊噲:魯莽而能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流暢說出《史記》的相關文學常識。能在具體語境中識記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過程與方法:借助課文的分析,識記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并簡單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確客觀評價有關人物。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拓展一些實詞、虛詞和兼語省略句法的知識。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項羽和劉邦等人物。
學情分析
通過《史記》名篇的學習,學生對史記敘事筆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積淀,但此文篇幅較長,部分學生在字詞的理解上會存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激烈的矛盾沖突來展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也是學生面臨的困難。因此,本次教學重點在于借助圈劃、朗讀等手段,鞏固、強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品味情節(jié)和人物,能客觀地進行分析和鑒賞。
課標要求
讀懂,理解淺易的文言詩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能鑒賞優(yōu)秀的文言詩文作品,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作簡要的評析。
考點分析
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辨析。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搜集整理《史記》相關文學常識。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保魳菲,播放項羽的《垓下歌》,在音樂中體會其慷慨悲涼的'意味。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課件展示《大風歌》,齊誦并簡析,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zhuǎn)道故鄉(xiāng)沛縣時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
(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nèi)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引導學生思考:
同為交戰(zhàn)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借此引入《鴻門宴》的學習。
二、分享搜集成果。
。z測為主、明確知識點。)
環(huán)節(jié)一:
司馬遷和《史記》;
環(huán)節(jié)二:
歷史背景。
。ㄕn件明確。)
三、分享預習,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義: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nèi)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強調(diào)字音:
饗(xiǎng)說(shuì)美姬(jī)鯫(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眥(zì)跽(jì)曰參乘(shèng)彘(zhì)肩不勝(shēng)刀俎(zǔ)
2、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并做好各類文言現(xiàn)象的標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內(nèi)─納: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诔烧Z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③古今異義
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qū)。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非常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qū)。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qū)。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壽古:敬酒。今:長壽。
細說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述。
婚姻古:兒女親家今:結(jié)婚的事或者說因結(jié)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系。
3、學生簡單概述課文內(nèi)容,然后梳理
。1)本文記敘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圍繞什么問題展開?結(jié)果如何?學生概括故事情節(jié):
本文中心:鴻門宴
本文線索:殺不殺劉邦
本文順序:時間順序
本文結(jié)構(gòu):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和尾聲
宴前(幕后活動):無傷告密亞父定計夜訪張良劉邦定策項伯說情
宴中(明爭暗斗):沛公謝罪范增示意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義責項羽
宴后(脫身除患):沛公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開?(請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對比照應
人物結(jié)構(gòu):兩峰并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項羽范增項伯項莊
劉邦集團:劉邦張良曹無傷樊噲
(3)學生復述故事情節(jié)
互動設計: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么?
點撥: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斗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以劉邦勝出為結(jié)局。后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四、總結(jié)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縈,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復雜,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jié)選部分,而結(jié)構(gòu)卻十分嚴謹,前后呼應緊密,也可說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興趣。
引導學生關注課前預習。
展示課前預習結(jié)果,以鼓勵激發(fā)興趣。
積累文化、文學知識,同時為閱讀文本作必要的準備。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生成目標。
問題的設計著重于讓學生關注文章的重點,加深對寫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使學生獲得具體感悟。
在互動和分享中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部分學生分析闡述不全面,適當引導。
基本文言常識通過學生交流補充,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明確并歸納總結(jié)。
通過朗讀,揣摩語氣,在動態(tài)的事件發(fā)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課小結(jié)
《鴻門宴》是《項羽本紀》中最為精彩的一段,它借鴻門宴上雙方人物的一次匯集,生動地寫出了項羽、劉邦雙方明爭暗斗的斗爭場面,刻畫了項、劉兩人不同的性特點及在斗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成功刻畫了張良、樊噲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們在閱讀之余,需要更多關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寫凸顯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處。
課后作業(yè)見作業(yè)包1+2(必修+選修)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nèi)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shù)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nèi)容并不多,在結(jié)構(gòu)疏理上可簡單化。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xiàn)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xiàn)為課外的內(nèi)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鑒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梢悦恳淮蠼M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后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并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鑒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了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jié)合課后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边@是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說“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說,“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么為什么在古典詩歌中,出現(xiàn)單獨的“樹”但為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為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為“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為“葉”,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shù)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nèi)绱绥娗橛凇澳尽,那么“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為“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干,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么“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么,“落葉”與“木葉”有什么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蒙蒙的陰雨中濕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干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xiàn)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小結(jié)一下“木”的藝術(shù)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是干燥的,感覺很干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shù)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鑒賞有著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jié):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于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著嚴謹?shù)膽B(tài)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么樹就不再是物象,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jīng)過情感提煉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于是選擇“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鑒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啟示,糾正誤區(qū)(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為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fā)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鑒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nèi)蘊,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后練習二結(jié)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zhì)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zhì)和情感。
(五)布置作業(yè):課后請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上網(wǎng)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jié)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鑒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培養(yǎng)同學情誼,使學生懂得同學、朋友之間相處貴在真誠,互相理解。
3、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匯,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了解司馬遷為管仲列傳的目的及課文所蘊藏的人才觀對于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工具:
電腦,多媒體投影儀等
教學時數(shù):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導引
1學生演示:“( )之交”
2揭示課題《史記·管仲列傳》。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齊國進行改革,使齊國日漸富強,國力大振,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鬃臃Q贊他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讀《管仲列傳》,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務本求實、以民為本的為政才能,以及他因勢利導、轉(zhuǎn)敗為勝的政治家風范。
二、閱讀全文,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朗讀默讀)
三、結(jié)合課前預習,學生提出疑難詞句,并讓學生嘗試解決,教師點撥。(講解法)
詞類活用
1.富國強兵使動:使……富使……強
2.管仲既任政相齊:名作動做宰相
3.管仲因而信之:使動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意動以……為小,輕視
5.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羞意動以……為羞
恥意動以……為恥
6.貴輕重:以……為貴
特殊句式
判斷句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倒裝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豈管仲之謂乎?
分財利多自與。
被動句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省略句
不以(之)為言。
齊桓公以(之)霸。
難句翻譯指點
1、管仲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其為不肖,知其不遭時也。
翻譯指點:見逐于君,“于”表被動;以其為不肖,以,動詞,解釋成“認為”。
參考譯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他沒才能,知道他背時(沒有遇到好的時運)。
2、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翻譯指點:關鍵是“信”,要理解為使動用法。
參考譯文:桓公想背棄和魯國曹沫訂立的盟約,管仲趁此引導說服桓公堅守信約,諸侯因此歸附齊國。
3、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翻譯指點:順,要理解成順導;匡,匡正;還要注意整個句子的通順。
參考譯文:順導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錯誤,所以君臣上下能親密相處啊。
四、品味佳段(朗讀)
從內(nèi)容(寫了那些內(nèi)容)、感情(表達什么感情)、語言(語言表達有何特點)、傳記寫作幾個角度賞析課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鮑子也”)。
從內(nèi)容上看,是管仲對自己與鮑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顧,從經(jīng)商、謀事、出仕、作戰(zhàn)、事君五個方面寫鮑叔牙對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強調(diào)了鮑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從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十分動情,飽含著對鮑叔牙的感激,洋溢著對真摯友情的禮贊。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難能可貴。
從語言上看,連用五個句式相近的句子,組成一組排比,列敘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而又有層次感地展現(xiàn)了二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贊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個“知”字的`重復出現(xiàn),更加凸顯鮑叔真為管仲之知音。
從傳記寫作上看,司馬遷用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對上段“鮑叔知其賢”“鮑叔終善遇之”內(nèi)容的具體印證,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為其后來任政相齊時的“順民心”、善于從實際情況出發(fā)處理問題打下了堅實的人生閱歷基礎。
五、思考、拓展(討論法)
1、從這篇傳記看,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觀)
主觀因素:
有“上下相親”“順民心”的施政指導思想;
有“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觀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傳》中所闡揚的“知己”主題,呈現(xiàn)在友朋相知。管鮑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成語)
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傳》中所闡揚的“知己”主題,呈現(xiàn)在君臣之間的遇合。
風云際會——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時會;也比喻君臣際遇。 (成語)
2、 《管仲列傳》中可以窺探到司馬遷的怎樣的感情?
司馬遷詳敘管仲與鮑叔的交游情誼、點染鮑叔與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禮贊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無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個人感喟,使得司馬遷為管仲立傳時,對于齊桓公任人唯賢,不覺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他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個人他能算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藛?請談談你的看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知識目標:學會整體感知課文,領會文章主旨的閱讀方式;
2、能力目標:理解“我很重要”的內(nèi)涵;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珍愛自己,熱愛生活,樹立生活的信心和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理解“我很重要”的內(nèi)涵;
2.學會“感知與領會”的閱讀方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愛自己,熱愛生活,樹立生活的信心和責任意識。
教法設計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地采用恰當?shù)慕谭,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fā)學生潛在的智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主要運用了情景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和情感體驗法。同時,還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形象、生動的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聲,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的教育。
學法指導
為了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主探究,本節(jié)課確定的學法指導為自主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學生獨立閱讀,獲取文本信息,領會作者寫作意圖。走出文本后通過合作學習法充分發(fā)揮小組協(xié)作的能力,激勵誘導學生討論、探究、答疑,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入
我是一顆星,璀璨的星空不會因我而黯淡,所以,我不重要;我是一滴水,浩瀚的海洋不會因我而干涸,所以,我不重要;我是平凡的人,忙碌的人群不會因我的懈怠而失去活力,所以,我不重要。但是,璀璨的星空離不開一顆顆星的裝扮;浩瀚的海洋離不開一滴滴水的匯聚;人類社會的文明離不開一個個人的勤勞創(chuàng)造。雖然我很普通,很渺小,但我是重要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們將一起走近畢淑敏的心靈吶喊:《我很重要》。
二、走近作者
通過對作者的介紹,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對自我的關注和愛護的意識。
國家一級作家、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北師大心理學博士及注冊心理咨詢師。 1952年生于新疆。半歲隨母進京。16歲赴西藏阿里,11年軍醫(yī)生涯。1980年轉(zhuǎn)業(yè)回京。從醫(yī)20年后開始職業(yè)寫作生涯。曾獲莊重文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代表作眾多,《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但無一例外都是關于生命、死亡,近年逐漸關注心理學。
三、整體感知
(一)默讀全文,理清思路,找出作者觀點。
思路:開篇提出“我不重要”——分析“我很重要”——肯定“我很重要”。(明確:作者從“我不重要”說,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觀點: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在奮斗著,我們就是無比重要地生活著。
(二)找出依據(jù),為什么“我很重要”。
1.“我”是由無數(shù)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華匯聚而成的萬物之靈。
2.“我”是人類歷史當中不可取代的“精致一環(huán)”。
3.“我”是機遇的產(chǎn)物。
4.“我”是父母濃濃慈愛與希望承載。
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
6.“我”是替子女遮風擋雨的大傘。
7.“我”是朋友肝膽相照的知己。
8.“我”是自己事業(yè)的主宰。
(三)歸納小結(jié):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啊!作為每一個個體的我,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遺忘的小草,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能滋潤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縷陽光,我能照亮一方黑暗;我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所以,好好活著,我很重要。
四、合作探究
作者從擔心別人的批判到響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作者的感情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1.對自己小聲說——不習慣(但是我說了)
2.聲音放大一點說——激動(我這樣說了)
3.大聲對世界宣布——勇敢(我終于說了)
4.昂頭響亮地宣布——驕傲(我坦然說了)
五、拓展延伸
(一)我真的重要嗎?
20xx年2月28日,早春的成都異常寒冷。大約下午4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一名大四男生因為英語四級未過,從5樓跳下,結(jié)束了讓他魂牽夢繞4年的大學生活。
思考:讀完以上的文字,你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如果天堂的兒子讀了母親的這封信,他會對母親說點什么呢?
明確:每個人的生命,不僅為自己,也為別人,生命除了生活以外,還有責任的承載與愛的接受和付出,所以“我很重要”。
(二)我很重要
1、有些人在困難與挫折面前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那么還有一些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他們在困難與挫折面前是怎樣選擇的呢?
2、播放《千手觀音》的視頻。
播放視頻后教師總結(jié)說: 21位舞者是生活在無聲世界的聾啞人,她們平均年齡17歲,最小的只有13歲,身為聾啞人,她們優(yōu)雅曼妙的舞姿強烈震撼了觀眾的心靈,她們對生命的熱愛詮釋了“我很重要”的內(nèi)涵。與以上特殊人群比較,我們是身體健康的人,心理健全的人,我們也同樣熱愛生活,他們尚且能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我們呢?我們能否認識到自己的重要呢?
思考:1、你覺得自己重要嗎?為什么?作為中職生,我們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精彩呢?
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我的精神都振奮了,我也要大聲的說出“我很重要”,我是年邁父母牽掛的女兒;我是孩子稚嫩肩膀的依靠;我是丈夫相濡以沫的妻子;我是和諧幸福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工作中,我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用愛溫暖我的學生。我們都很平凡,但我們都很重要,讓我們一起對著生命大聲宣誓吧:【我很重要,我是父母的希望;我很重要,我是親情的紐帶;我很重要,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我有目標、有前途!我要奮斗!我要拼搏!我要創(chuàng)造自己輝煌的人生! 宣誓人:】
【教學總結(jié)】
《我很重要》一文,該文新穎獨特的立意、層層推進的思路結(jié)構(gòu)、欲揚先抑的.筆法、情感強烈的對比和新鮮生動的修辭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1、領悟作品獨特的立意。2、學習和體味欲揚先抑的筆法、情感強烈的對比和新鮮生動的修辭手法。將本課教學難點定為:品味充滿哲理和情愫的語句。
教學中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研讀:設計了“導讀-速讀-品讀-研讀-拓展-體悟-練習”這樣的教學流程,層層深入地引領學生領悟作者的觀點:“我很重要”,領悟畢淑敏作為一名作家的睿智心和作為醫(yī)生的關懷心——她教誨我們熱愛生命,熱愛自己,關注每一個“我”的意義與價值!拔摇笔欠褐福仁亲晕,也是他人,是每一個個體的人。由淺入深的引導使學生自然地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我很重要≠我很偉大,我很重要≠我最重要,“我很重要”是以對生命的珍視、對他人的關愛為出發(fā)點的,而 “我最重要”則完全是以個人的利害得失為出發(fā)點,這些人只關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害得失,而從不關心別人。我們應時刻努力,不懈奮斗,讓有限的生命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學生在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的同時,也自然地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價值觀的提升。
不足的是:在帶領學生研讀課文、質(zhì)疑探究的過程中還急躁了些,有的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的思考時間還不夠充分。今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厚實自己的教學功底,培養(yǎng)自己的教學機智,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
2、欣賞純潔健康的愛情。
二、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
3、理解詩歌的主旨,讀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和詩歌敘事的跳躍性。
三、過程與方法
1、朗讀感知課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詩無達詁”的'詩歌特點。
教學重點: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情節(jié)的跳躍性和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經(jīng)》;梳理文意。
1、介紹《詩經(jīng)》。(略)
2、聽朗讀,糾正字詞讀音。
3、據(jù)課文注解梳理文意。
4、請學生整理字詞。
再朗讀課文,鞏固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⒖迹骸吧κ柞剀X”,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伙子。
“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個癡情的小伙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為什么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⒖迹夯蛘呤且驗楹π、矜持;或者是因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為調(diào)皮,制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為善于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后出現(xiàn),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nèi)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diào)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里看花,朦朧綽約,越發(fā)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溫婉,聰慧可人。)
3、這是一段怎樣的愛情?
討論:
(1)討論:女主人公有沒有出現(xiàn)過?
a、有。下文饋贈物品時出現(xiàn)。
b、沒有。下文饋贈物品只是男子的回憶。
以上兩種意見同學們同意哪種?說說你的理由。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征。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啟發(fā)式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的大多數(shù)文人都懷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踏入仕途,但是當他們進入仕途后,往往會發(fā)現(xiàn)仕途并不能實現(xiàn)他們的理想,失望之余,有許多人就退隱山林,歸隱田園,這些人之中,陶淵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起走入陶淵明的田園世界。
二、知人論世
1、學生談談自己所知道的陶淵明的有關知識。
2、教師補充說明
3、學生誦讀以前學過的陶淵明的兩首詩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
注意字音、朗讀的節(jié)奏和詞語意思。
2、欣賞名家朗讀
注意朗讀節(jié)奏及詩歌情感
四、重點賞析
。ㄒ唬┟寄總髑
思考: “歸園田居”的意思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它的題眼是什么?
明確:歸
。ǘ┱w感知
在“歸”這個明示信息下還潛藏著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朗讀課文,用原文的話回答下列問題。
討論:
1.從何而歸?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明確:“塵網(wǎng)”、“樊籠”。
追問:“塵網(wǎng)”、“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wǎng)”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quán)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成為上層統(tǒng)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
2.為何而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wǎng)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追問: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
。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說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系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向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斑m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jié)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quán)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zhì)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3.歸向何處?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 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思考:
。1)找出描寫田園景色的句子?
并指出描寫了哪些具體的意象。
。2)詩人運用了哪些藝術(shù)技巧把農(nóng)村中最常見的事物,描繪成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
方宅草屋近
靜榆柳桃李遠近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村莊炊煙遠
動雞鳴狗吠以聲襯靜視聽結(jié)合
白描: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
意境:優(yōu)美寧靜、恬淡自然、閑適自由
情感: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畫”。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xiàn)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4、歸去何感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思考:歸去后最能表現(xiàn)詩人歸隱田園的心情的.詞語:
明確:無塵染/有余閑/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提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主旨: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五、拓展延伸
討論:有人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是消極避世,不敢直面現(xiàn)實,不思進取的表現(xiàn)。有人認為他的歸隱是對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萬物和艱難的躬耕生活中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義。你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田園呢?(可從社會責任感、個人追求、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等角度思考)
結(jié)束全文:
陶淵明就是因為舍棄了功名,淡泊了名利,才成就他美麗自然的詩篇,才堅守了人格精神的自由與獨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采用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huán)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lián)系,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xiàn)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huán)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為妃。后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己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huán)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huán)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后期,朝廷內(nèi)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cè)的幌子,發(fā)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huán)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fā)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tài)度和感情傾向!堕L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xiàn)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悲劇的發(fā)生,作者對李、楊的態(tài)度也由批評諷刺轉(zhuǎn)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痹谑竦,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nèi)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天旋地轉(zhuǎn)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边都路上,“天旋地轉(zhuǎn)”,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于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回長安后,白日里,由于環(huán)境和景物的觸發(fā),從景物聯(lián)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nèi)心活動!跋Φ钗烇w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xiàn)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jiān)青娥”都已白發(fā)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jiān)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币浴皵堃峦普砥鹋腔病比齻連貫而為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后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仡^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薄拔⿲⑴f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边@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于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師總結(jié):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jié)詩歌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么?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只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fā)“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tǒng)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于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于苦果自嘗。說明作為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著兩重性,貫穿著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制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沖突。沖突的體現(xiàn)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沖突的必然結(jié)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你怎么看?為什么?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后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著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后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結(jié)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后情節(jié)的內(nèi)在邏輯和因果聯(lián)系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jīng)作者藝術(shù)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fā)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fā)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tài)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tài)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xiàn)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悲劇的發(fā)生,作者對李、楊的態(tài)度也由批評諷刺轉(zhuǎn)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制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為了揭露批判統(tǒng)治者的荒淫腐朽(盡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么多的筆墨著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里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著敘事、抒情、寫景熔于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jié)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jié)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jié)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zhuǎn)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為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zhuǎn)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lián)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fā)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
總之,作者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fā)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xié)調(diào),共同為表現(xiàn)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5-29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優(yōu)秀02-06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中的問題設計研究01-15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反思(通用10篇)06-16
高中語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設計04-18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07-04
教學設計的設計07-17
ai教學設計 ai的教學設計05-29
蟬教學設計優(yōu)秀教學設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