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紅巖有感 推薦度:
- 讀童年有感 推薦度:
- 讀《廉政鏡鑒》有感 推薦度:
- 讀《動物莊園》有感 推薦度:
- 讀《簡愛》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皮囊》有感(集合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皮囊》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皮囊》有感1
終于讀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靜,深有感觸,真的是一本好書好書好書,作者以最真實的情感,最平實的語言,寫了自己生活經(jīng)歷,骨肉間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樣,剝開生活外殼,展露給你看生活的真實血性肉身一樣劇烈。祈求上天開一點門夾縫,祈求他媽媽放下那包老鼠藥,那些帶點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和忘記,字里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
聽說作者寫這本書寫了很久很久,有人說書名《皮囊》不太符合內(nèi)容,我卻覺得很適合,沒有動詞,沒有狀語,只是個名詞,只是個各人見解和個人感受的詞,正如賈寶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又正如《金剛經(jīng)》里面的“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書里面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讓我記起溫情而又殘酷的家鄉(xiāng)故事與現(xiàn)實糾纏的影子,誰又能徹底能理解生活的本質(zhì)意義呢?當你覺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時,抱怨著這一切,你不如看看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難沒想像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
豐滿的皮囊,過完人生才會知道厚薄。吃苦是讓你知道你還在經(jīng)歷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經(jīng)歷,我記得問過令令姐,令令姐說,這一切只是“業(yè)”顯現(xiàn)罷了,一切只是你腦海里的大象。無論如何,愿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價值。也愿你活在當下,珍惜你所能擁有的人或物。扎西德勒!
耳邊聽著李健的音樂,旁邊是熱氣騰騰的米飯,看完的書,在這寒冷的夜,一切來得如此溫暖。
讀《皮囊》有感2
身邊的人都在談論如何保養(yǎng)身體,如何美容養(yǎng)顏,如何延年益壽,無一例外大家都在珍視自己的身體——皮囊,有了皮囊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錦衣綢緞,住上別墅,吃喝玩樂無一不需要皮囊,但是該如何滋養(yǎng)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呢?
《皮囊》中阿太說: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了。因為有了污濁,我們的生命不輕盈也不自由,常常在感嘆,我們是逼不得已,需要還房貸,需要還車貸,這是都是被我們的欲望所拖累。這些欲望常常讓我們覺得身體與靈魂是分離的,身體不能跟上靈魂的需求,靈魂無法理解身體,就在這樣的無法理解當中,人會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遺憾過去,不切實際的期望未來,唯獨忘記了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唯獨忘記了我們身處的當下,以至于我們只是坐等夢想,而不去做,而且又特別的珍惜我們的皮囊,只想不做。
阿太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育兒中,父母要學會使用孩子,學會舍得,當用的越多的時候,其實是讓孩子的身體與靈魂合一,做的越多,身體越能動,靈魂與身體融合的越好。
舍了皮囊,得了生命的輕盈。正如繪本《你不知道的三個朋友》中所畫的皮囊最終入土為安了,精神和思想永存。
讀《皮囊》有感3
閱讀一本好書就像與高尚的人談話,喜歡蔡先生簡單而富含哲理的話語,字里行間都傾注著對生活的思考,也讓我審視周圍的一切。
書中描述了福建漁業(yè)小鎮(zhèn)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對父母、家鄉(xiāng)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guān)切。其中最讓我感同身受的當屬這一段:“我瘋狂工作,不讓自己有空余時間,除了真實的生存壓力,還在于,我根本不敢讓自己有空余的時間,因為時間一空下來,我就要回答怎么去填充時間,怎么去面對生活,去回答這個問題—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這段作者的自我反思發(fā)人深省,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
我每日都計劃著把時間填補得滿滿的,不敢讓自己閑下來,害怕一空出來該怎么去填充時間,我從來不去想也不敢想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大多數(shù)時候只知道自己非這樣做不可!在忙忙碌碌的同時也在失去些東西,而那些東西錯過了就不再擁有,如果說時間是一輛前行的列車,那我們就是車內(nèi)的乘客,上車下車,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里,即使時光列車拖著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guī)ё吡恕?/p>
一個人除了努力工作,更應該學會享受生活,x一首小曲,一杯清茶,一本好書,一場旅行……讓心沉淀,讓夢更甜!
讀《皮囊》有感4
《皮囊》一書,第一感覺就是蔡崇達的文筆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詞藻,就像是一個好朋友娓娓道來它的過去,他的故事。
世間萬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來接受來自外界無時無刻的摧殘,但需要承受這一切的卻是加附的靈魂。隨著歲月帶來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無法承受這摧殘,靈魂才會離開,尋找它未來的依附。人生在世,來這世間走一遭,皮囊讓我們彼此相親相愛,卻也讓我們感受這人世的悲愴。
文章結(jié)尾,蔡崇達曾點出,所有的理想和責任不過是逃避生活的借口。有的人終其一生追逐夢想,未曾一刻休息,這不過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罷了。作者的室友厚樸,滿嘴"理想"和"世界",卻遭到現(xiàn)實的沉重打擊。靈魂依附于皮囊,便是讓我們整裝來享受生活,活在當下。但有時候信念卻也是一種好事,比如在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信念能給你力量繼續(xù)前行,就像作者的母親,當父親去世后,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見巫人,把父親的骨灰安放在離家較近的祠堂里。因為當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時候,信念便能驅(qū)使你的皮囊來面對考驗。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靈魂,那便和行尸走肉毫無差別。然而,窮其一生來追求,享受生活,我想,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讀《皮囊》有感5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它包裹著一顆怎樣的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nèi)照亮,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聯(lián)系在一起。
讀這本書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兒時的兩個同伴,一個是父母在香港,有著旁人不可及的物質(zhì)生活的香港阿小,一個是父母為漁民,兩個兄長亦是漁民的赤腳阿小,可想而知,香港阿小在旁人眼中有著優(yōu)越的條件,然而,香港阿小,去了香港后,卻也遭受著不同的待遇,他成了香港伙伴中的“鄉(xiāng)巴佬”因為父母生意失敗,父親重病過世,哥哥卷財產(chǎn)逃跑,成年的他,在生活上是困苦的,住在貧民窟,精神上也是貧瘠的,無助的,而家鄉(xiāng)的赤腳阿小,早早地當了漁民,成年后,妻賢子孝。每每隔著屏幕看到香港的繁華,他心中也會蕩起一絲向往,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前擁有的生活狀態(tài),卻是處在真實香港大地中香港阿小所向往的。
在這個故事里,沒有誰可以逃離的了物質(zhì)給他帶來的優(yōu)越感,也沒有誰可以避免貧瘠給生活帶來的烙印,然而,仿佛現(xiàn)實總是充滿了很多希望,這場馬垃松誰能竿的到達終點,真是一門學問。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個“別人家的子孩子”他們或許有自己的目標,或許只是太成熟了而已,作者的另一個伙伴文展,那位有著免唇的天才,有著比同人更高的理想,文展是個很特別的人,在一群小伙伴中,竟然能讓別人崇拜到忽視他本身白的缺陷,能讓別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而沒有同情他有著對人生完美的規(guī)劃,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步前進著,他覺得自己以后一定會出人頭地,一定會走出這個小地方去大城市立足,后來他確實考去了大城市上學,他不愿回到他的家鄉(xiāng),甚至疏遠,大城市并不像小鎮(zhèn),,在小鎮(zhèn)中他是儀佼佼者,但在大城市里他只是普通一的份子,或許他受不了這種身份上的轉(zhuǎn)變,又沒辦法起卻別人出去之后他發(fā)現(xiàn),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大有人在,成功也并非兒時想象的那么簡單,倔強的他去卻不愿妥協(xié),他依然相信自己不一般,最后卻視生活折磨的遍體沐淋傷。從本質(zhì)上,我們都是失去了家鄉(xiāng)又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但也要滿懷希望去點亮道路,照亮身邊的的人
讀《皮囊》有感6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是在高三,當時還在全力沖刺高考,偶爾周日半天假日有三個小時閑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柜面看到了它?捶藥醉,覺得很好,卻沒有時間細讀。時光荏苒,風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時已是大學生了。
蔡崇達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描寫,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奈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來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鎮(zhèn)制度舊俗扼來生命的張美麗、滿嘴“世界”和“理想”卻遭受現(xiàn)實沉重打擊的厚樸……
每一章每一個人物都深深打動了我。對于同樣是農(nóng)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體會到作者拼命學習拼命攢錢的想法與感受,或許我又是有些小幸運的,我有著一個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對于我來說只需在學校安心讀書別無困擾。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如此拼博的蔡崇達一心想要送父親出國治療。過著安逸的生活的我們也很想很想給正在為我們艱棄付出的父母做些什么,反省自己,實然對在大學有吃有住時常悠閑的自己產(chǎn)生了愧疚感,好想逼著自己多努力。早起看書,多做功課,不知能否堅持,但這念頭時時存在。
沒有天才文展的遠大抱負,也應該有短期的計劃。而不是將生活過得一團糟,每天得過且過,碌碌無為只會讓將來的自己后悔。沒有蔡崇達那樣刻苦拼搏拿年級第一,也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出發(fā),學生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用知識塑造起的靈魂是堅不可摧的。
沒有原樸大膽無所謂的嘗試,也應該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過的又可以做的事情,當然,這里說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張美麗死之前說自己并沒有做錯什么,她只是去追尋著自己的愛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么多條條框框、人義道德束縛自己,不違法不違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膽些去追求吧。大膽些,去攀一座峰,去愛一個人。
看完全書,想要告訴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讓我再次記在心里的是:珍惜父母,多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記牢記牢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后悔莫及。
讀《皮囊》有感7
讀罷《皮囊》,心里憋著一種無法言說的滋味,不知是同情,悲哀,還是憤怒,只覺著有萬千條思緒在心里縈繞,像石子擊打水面激起的陣陣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皮囊》,作者蔡崇達,文體為散文,而在我看來卻沒有什么散文的味道。它更像是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在講述著它的生平,又像是一位久違的老朋友,訴說著它的經(jīng)歷。此書以作者的故鄉(xiāng)為背景,講述了十多個小故事,描繪了十多個人物形象: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樂觀且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極致的文展、無情卻又慈愛的阿太、滿嘴“世界”和“夢想”卻遭現(xiàn)實殘忍打擊的厚樸,以及被小鎮(zhèn)的庸俗古制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實鮮活,那樣的狼狽可悲。這本書中雖不乏溫情,卻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世俗的殘忍和冷酷。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雖不能說對它完全了解,卻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復雜的內(nèi)心:無奈又無助,想放棄又不甘心;想努力實現(xiàn)什么,卻又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的殘酷。我深深地體會到,想緊緊握住,卻還是阻止不了離開的事實;想要安慰鼓勵,卻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無能為力,在泥濘里掙扎著痛苦;想要勸說誤入歧途的朋友,卻又無法開口打破那看似純真的夢想和僅存的希望。在那漫長的30年里,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作者所想的那樣,他無法控制,也無法逃脫。似有一張無形的巨網(wǎng)將他束縛,他愈是掙扎,網(wǎng)勒得愈緊,他只能釋然,在無盡的絕望中看到希望,讀懂希望。
此書有兩個故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作者的母親善良樂觀且勇敢,她固執(zhí)地想要把房子修建好,只為了人生在世的那一口氣,為了父親的臉面,讓癱瘓的父親能夠在那個小鎮(zhèn)“風光”一回。起初的我在看這個故事時,是不理解的,一棟將要拆遷的房子,為什么還要如此固執(zhí)地去修建它?那所謂的爭一口氣真的如此重要嗎?為了那所謂的“”臉面”,讓那個本就困難的家變得拮據(jù),讓自己的兒子面臨交不上大學學費的窘境,這樣真的值得嗎?這些種種困惑,在看到下一個故事——《我的神明朋友》時,終是柳暗花明:母親的所有執(zhí)著,皆是因為她對父親的愛!為了這份深沉的愛,她不顧?quán)l(xiāng)親的議論、大伯的責備和父親的錯怪,就像一個淘氣的孩子,誓要得到超市里的糖果一樣,頑固的不肯讓步。
而在父親死后,只因夢見父親那副殘缺的肢體,母親便斷定父親是因為心事未了無法釋然、未能變回年輕時的模樣而不肯離去,便到處奔波,為他尋找那個“贖罪”的地方。她像哄小孩子一樣對被神婆“召回”的父親說:“好好干活,下次給你帶愛吃的鹵鴨!彼刻旌纳掀甙耸昼姷能嚦蹋瑏砘赜诩遗c神廟,風雨無阻,只為了心中的那一個執(zhí)念、那份放不下牽掛,陶醉在自我欺騙式的安慰中!段业纳衩髋笥选愤@個故事的最后,作者講述了母親夢見父親時的場景“她說她看見了,看見父親恢復成20歲出頭的樣子,皮膚白皙光滑,肉身才剛剛被這俗欲打開完畢,豐滿均勻,尚且沒有歲月和命運雕刻的痕跡。他剪著短發(fā),身體輕盈,朝母親揮揮手,就一直往那隱秘模糊的那一方游去,身體逐漸隱隱綽綽,直到完全澄明!彼哪赣H在那一刻釋然地笑著哭了,而我也笑著哭了,為作者母親那份深沉而堅定的愛而感動,也暗自責怪上天的不公,這樣好的人為何要承受如此多的痛苦和悲傷?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結(jié)局?我不禁懷疑,好人有好報這句話是否真的可信。然而,當我合上書沉思,終是明白,讓作者母親能夠釋懷,讓父親能夠不再為病痛所擾,讓世間多一份真情,多一些溫暖,也許就是它留給世界的最后一點善意吧。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了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氣,仿佛職業(yè)表演者的卸妝儀式!痹谶@個物欲橫飛的時代,所有人都在為了高質(zhì)量的生活而奔波,每天都戴著一個面具生活,上司面前的假意恭維,父母面前的強顏歡笑,朋友孩子面前的若無其事,將所有的難過,傷心和委屈隱藏得一絲不漏。他們用那副虛假的皮囊,過著“虛假”的生活,不敢脫下身上的“演出服”,生怕別人發(fā)現(xiàn)皮囊背后那個脆弱不堪的自己。就像書里說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渾濁給拖住!逼つ矣谖覀兯腥硕,不過是一個承載靈魂的器皿。一副完好的身軀,象征的不過是一副完整的皮囊,至于在這皮囊下的種種欲望、污穢、骯臟和狼狽,我們都無法知曉。
生活追求的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為了一個物質(zhì)的結(jié)果,不能為了一個絢爛的果子而忽視了生命成長的美妙。理想有過了,向往也沒有錯,只是生活過于殘忍,我們向往的生活也許只是鏡花水月,但這不妨礙我們?nèi)バ蕾p沿路的風景。這就好似我們即將面臨的高考一般,憧憬?jīng)]有錯,理想也沒有錯,但那其中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觀望的。電影《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臺詞:“從來不是讓你把一次考試當成人生成敗的賭注,只是想讓你在年輕時體會一次全力以赴!彼,適度的追求,適當?shù)南硎,不要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p>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活出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拋開虛假的皮囊,脫下身上演出服裝,把皮囊之下那個最原始的自己呈現(xiàn)出來,在暮年盡頭,回首往事,可以無憾亦無悔。
讀《皮囊》有感8
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礙靈魂前行的軀殼。就像西天取經(jīng)的路途中出現(xiàn)的所有災難的實化。于人生而言不過就是渡過這些災難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過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煉靈魂,最后就是靈魂的升華。用阿太的話來說,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母親的房子:
父親年少時的諾言讓要強的母親執(zhí)著的想要建好那棟房子,她寧愿省吃儉用,吃糠咽菜也要將那座房子蓋完,即使政府即將要拆掉那棟房子。她是想蓋好這個家,可以記住死去的父親,那是父親來過這個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們年少時美好的愛情的象征。
殘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復的去撕裂自己的傷口,寫下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讓人不想也不敢回憶的過去。生活有時很殘酷,狂風暴雨拍打在父親的臉上,他依然在與生活對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勞。附上文中經(jīng)典語句“唯一的觀眾——生活,從來就不是個太好的觀看者,它像一個苛刻的導演,用一個個現(xiàn)實對我們指手畫腳,甚至加進很多戲碼,視乎想幫助我們找到各自對的狀態(tài)!
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jié):
我慶幸自己身邊的人都安好,沒有經(jīng)歷直面死亡的恐懼,沒有體會親人的別離,我也希望我永遠不會體會,因為最痛不過親人別離。即使是周圍認識的人突然有一天聽到他已經(jīng)不在了,也會莫名的感傷吧。他的父親住在重癥病房里。就更容易體會那種隨時就會永別的狀態(tài)。誰又會去敞開心扉,會去對一個即將永別的人產(chǎn)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牽掛,母親會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執(zhí)著的為父親尋找“贖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顯得那么的假,一個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騙術(shù),母親依舊選擇相信。雖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顯得真實,能讓母親找到解脫,也是愛的表現(xiàn)。
讀《皮囊》有感9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本好書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引用書后作者所引用的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與他內(nèi)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初讀這本作品,帶著我自己一些稚嫩想法,本以為會像瀏覽新聞簡訊那樣點水一過,卻用了漫長的時間細細將它品完。讀完后不忍再去翻看第二遍,即便我沒有很多生活的經(jīng)歷,也在很多筆尖處與作者產(chǎn)生精神的共鳴,情感的共振。我想如果不在讀后將想法記錄下來實屬可惜。這無疑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仔細想想它到底哪里好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來,自身文化的貧瘠讓我無法盛贊其極,只能從小處細細品嘗,梳理作品涓涓細流般流入心間的感悟,受益良多。
讀書給我們與作者延時溝通的機會,雖然無法也無資格與作者盤膝共談,卻也是直面的一種形式。這部作品的性質(zhì)是作者多年來的隨筆,由些許生活的小故事拼成,記錄了作者半生的遇人、遇事,以及大量當時的想法與日后的感悟。每個小故事都是小說的形式,展現(xiàn)了作者本人的心路歷程、父母親人的往事、小鎮(zhèn)居民的生活百態(tài)、新思想與舊思想的碰撞、小男孩孩童時期羞澀的內(nèi)心、成長的煩惱、親人離世的掙扎痛苦、好友的生到死、回家的意義等等,包羅萬象。可以說作者的所聞所見也正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所聞所見,而作者的感悟卻非常深邃,常人不能如法炮制。我想我從作品的語言與感悟兩方面來淺談吧。
花架上的繁花
讀小說就像走過一片繁花似錦的花架,故事大半就像枯樹搭成的花架;艿挠锰幹皇侵巫∫粓F錦繡燦爛生氣蓬勃的葛藤花卉。而故事的文字描寫就是花架上的花,如果讀小說只看故事忽略了文字就像只看到花架忽略了架子上的繁花。
作者是一個操弄文字的高手,作品的語言樸實平淡,像講故事一樣用最簡單的話說給讀者聽。卻時不時地在任何地方擊穿讀者的心,像一把有力的語言之劍。你不知道這句話是否是文眼,卻能夠在此駐足停留許久,慢慢回味,頓時意味深長。作者說到阿太,會寫道阿太淡淡地說:“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蔽暮笞髡哂謱ψ约赫f: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兩句話瞬間點亮了阿太的形象,不禁讓我腦補阿太不服老,堅強,卻又對后輩諄諄教誨的畫面。講到母親執(zhí)意要花很多年的時間來修葺家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房子時,作者說道:每次從工作的北京回到家,踏入小巷,遠遠看到這奇怪的房子,總會讓我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蟲拼命往上長,死了變成下一只珊瑚的房子,用以支持他繼續(xù)往上長。它們的生命堆疊在一起,物化成那層層疊疊的軀殼。讀到這里,我仿佛看到文中母親賣力地為房子畫線,請工人,而作者卻看到生命的輪回,母親一生執(zhí)念的房子與母親本人就像落紅散落在田里化作春泥,呵護新生的花蕾。作者說到自己:高中時父親的病倒,讓我必須保證自己積累到足夠的資本,以便迅速找到一份工作,這份工作還得符合我的人生期待。這很難,就像火箭發(fā)射后,在高空必須完成一次次定點推送一樣。我仿佛從這里讀出了他的二十年,用這樣的一段話總結(jié)了他的奮斗期被心中的“魔鬼”催促著前進,一步都不能停歇,背后的情緒是累與無奈。講到大學的荒誕舍友厚樸在學校里勇敢地宣傳自己音樂的夢想,將宿舍變成一個所謂“同道中人”的聚會之地,卻沒有實際的積累與腳踏實地,作者描寫到:他走紅后,我們的宿舍簡直成了個性人士在這所大學的必游景點,這么多人來來回回,都帶著打開的內(nèi)心,總會有和厚樸對接上,并最終睡到一起的人。一句并最終睡到一起的人,讓我突然明白了作者對厚樸所謂夢想的褒貶,短短幾個字就撕開了前文對厚樸又虛又實的情感背后作者本人的所感所想。我明白了原來厚樸因為自己的“夢想”走紅以后,找到的女朋友只是睡到一起的人,原來他只是打著夢想的幌子來滿足青春的躁動不安,而他自己夢想的分量,也許只對他自己很重要,別人看來一文不值罷了。厚樸故事的文末作者內(nèi)心對厚樸說:厚樸,或許能真實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這就是這個故事的文眼了,在前文的鋪墊下,這句平實的話看起來是那么有道理,直指我們每一個青年的內(nèi)心。
以上的舉例在這本書中隨處可見,甚至多到“令人發(fā)指”,有時候想快速掃過一個故事卻又怕錯過一句作者的“醒世恒言”,全書在走走停停中慢慢淌過。忘記了時間,抬頭看表卻不為付出的時間后悔,讓人“著魔”。我想對于這本書,最好的辦法就是慵懶安靜地閱讀,沒有功利驅(qū)趕閱讀速度,沒有歇斯底里的過度解讀,輕聲走過花架采擲繁華中的一朵細嗅,沒有非要對繁花進行分類的必要,聞過芬芳后放回原處,再等下一個有緣人前來。
拓印在骨髓的生活
說實話這部分我不知道怎么表達,害怕讓自己淺薄的經(jīng)歷誤解了書中情感原本的價值。全書的基調(diào)是悲傷的,卻悲傷的有道理有價值;全書的情感是現(xiàn)實的,沒有英雄主義,家國情懷的大開大合,卻以小搏大,像一根細小的針一點點松動讀者堅實的心臟,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懷與堅持也不過如此。我想無論怎樣經(jīng)歷的人,都會有感同身受的部分,生活拓印在我們每個人的骨髓里,印記百年永存。我?guī)е约旱挠∮洠ハ硎茏髡叩墓适,無論斟賞或是掃略,都會在閱讀的那一刻訂下額外的印記,受用終身。這部作品能感受到作者的血與淚、愿與違,甚至能看到背后時代的創(chuàng)傷。不禁嘆止作者平日的生活體會,想來他一定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人。
我沒有資格評價作品情感的好壞,但憑好惡。如果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剝一顆堅果,費盡心思去除硬殼,便發(fā)現(xiàn)白色的香甜果肉。那么這本書剝開的是有粘性的透明薄膜,你甚至可以透過薄膜看到內(nèi)容,完全剝開后是黑色的苦藥,卻有良藥苦口的韻味。因為剝開的是有粘性的薄膜,內(nèi)在與外在之間被可以輕易撕開的細絲粘結(jié),你可以輕松完全剝離,卻又無法迅速從中抽離。第一次剝開它,嘗到苦藥,又難以下咽第二次,舍書而去,多年之后發(fā)現(xiàn)藥勁灌滿周身,大有脾益。這本書就給我這般感覺,不舒服的情感,太過現(xiàn)實的體驗,卻真實有用。
這就是生活,有肆意長笑,有苦中作樂,有沉湎忘懷,有釋然放懷,有做作,有流離,有怒嗔,有癡狂。這一切,都拓印在我們的骨髓中,生活也許沒有核心,卻值得慢慢品味,待養(yǎng)分在骨髓中吸收殆盡,留下悵然與釋然便可。
想與有心之人共勉此中情懷,希望不會味同嚼蠟。
讀《皮囊》有感10
寫自己的故事是最難的,需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貼切的語言去寫下曾經(jīng)辛酸苦辣的經(jīng)歷!镀つ摇肪褪亲髡卟坛邕_以自己人生幾個時期的故事,引申到生活態(tài)度。父親的生病、母親的愛情、年幼的伙伴、自己內(nèi)心掙扎、大學期間的事情,節(jié)選的都是影響很深的事情,而作者有自己想法,認準自己目標并實施規(guī)劃,保持自己的節(jié)奏,不被皮囊以外的事情所帶偏。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里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nèi)部照亮。”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些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清自己,放松自己的情緒。
翻開這本書,作者蔡崇達始終圍繞自己周邊熟悉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癱瘓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堅持愛情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世界”和“理想”而遭受沉重打擊的厚樸......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透過蔡崇達的眼睛,仿佛能領(lǐng)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zhèn)風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人,發(fā)生著你我熟知的故事。透過作者的文筆,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焙芏鄷r候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幾個人會因為這樣的辛苦付出而快樂?有幾個人能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學自己想學的。假如喜歡看書,就一本一本的讀,想寫字就寫,沒有限制,就像每個人的人生一樣不設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過在自己心上,而不是別人的嘴上,這一副皮囊只是為了讓你的靈魂更豐富和深刻。
讀《皮囊》有感11
在讀《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聞,其實我并不知道蔡崇達先生是誰,所以也沒想過他的書有多么發(fā)人深省。但是經(jīng)過一個星期的閱讀,我發(fā)現(xiàn)我之前的想法是錯誤的,蔡崇達先生的這本散文集雖然內(nèi)容不多,但是這本書充滿了精華,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這樣一本書,人們卻評價它“識人又識心”。這本書詳細的描繪了作者故鄉(xiāng)漁業(yè)小鎮(zhèn)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作者對父母、家鄉(xiāng)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guān)切。表達了那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xiàn)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因為年齡太小,人生閱歷不夠,我并不能完全領(lǐng)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但是當我看到作者描寫父親忍受病痛的折磨漸漸在他人面前喪失尊嚴而暴怒的神情,母親倔強著保持自己的尊嚴不肯接受他人幫助的樣子,朋友因為理想破滅尊嚴掃地的絕望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讀懂了作者當時的心情。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是蔡崇達先生祖母說過的話,也是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話。讀完書以后我也明白了作者給我們一些的啟迪:不付諸行動的熱望,最終只是虛妄一場,同時要學會直面現(xiàn)實,因為生活未必如你所愿。感謝這本書,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啟明燈。
讀《皮囊》有感12
文退學后我經(jīng)常夢到他,夢到我們回到那個最快樂的時光。在夢里我們依然無話不談,依然一起去做我們都喜歡的事。但我卻突然意識到,這是夢境,他已多年不參與我的生活。于是失落地醒來,心中無限悵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內(nèi)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后來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認為的那段美好時光。我知道將來會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說出第一句話,也不知道第一句話會是什么。
我的生活中,跟文類似的人很多,我們都曾經(jīng)很快樂地在一起,隨著時光列車的不停行進,他們下車了,上了另一輛車。我就這樣眼睜睜看著他們漸行漸遠,而又喚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覺得朋友分階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對我有影響的人,當我們再次遭遇,你看我時依然是那個眼神。
讀《皮囊》有感13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對于這一句話,我的記憶尤為深刻,就好像把這一句話當做了這本書的主旨,甚至會不知不覺中把那肉體改為“皮囊”。
也是,現(xiàn)在的人大多數(shù)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卻不注意自己的靈魂成了什么模樣。皮囊終究有一天會壞掉,而靈魂卻是永遠存在的,與其把那遲早要丟棄的皮囊養(yǎng)得好好的美美的,還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靈魂,使那永存的靈魂得到不斷地進化,越發(fā)高尚。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這便是阿太的生活觀。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就好比一個人剛出生,身體十分較小,欲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別提有多輕松了。慢慢的長大以后,上了學,欲望變多了,比如成績想要名列前茅,與每一位同學處好關(guān)系,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為這些欲望的產(chǎn)生,我們就變得愈發(fā)累了。后來我們的欲望改成了讀一個好高中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的工作,這些都是因我們欲望而產(chǎn)生,于是我們的生活變得乏味。父母們常說自己工作累,可是這些都只是肉體上的累,而我們卻是心靈上的累,所以我認為我們才是最累的。等我們找到工作后,就會想要更高的薪水,這些欲望有成了讓我們累的又一源頭,所以我覺得,假如我們真的累了,那么我們就應該放棄這些欲望,好好過自己的一生。
阿太雖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觀才是這本書給作者的最大啟示,也是給我們讀者的最大啟示,所以我們應該記住它,然后放棄那些讓我們累的欲望,好好過自己或平凡或偉大的一生。
讀《皮囊》有感14
朋友問我為什么讀書這么慢,我沒有回答。
到底為什么?或許是我長大了吧。以前讀書總是希望快點讀完,拿著厚厚的一本書,首先就沒有耐心了。于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頁頁地翻過去。讀完了,也就沒有了。
多年不讀書,快忘了那是什么感覺。今年重燃對讀書的渴望,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錯過了太多,不自覺地對著一段文字反復翻閱。看著那直擊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種種。無憂無慮的幼年,喜樂交錯的童年,迷惘無助卻又滿懷夢想的少年。
其實我也不是從來沒有審視自己,只是僅僅懷念和嘆息。如今回想,我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做過一件真正值得驕傲的事,我發(fā)現(xiàn)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也有太多該做的事沒有做,而它們已經(jīng)不再等待,我再也無法彌補這缺憾。
書中提起很多對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對我有重要影響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墻筑起,兩顆心總是貼不到一起。
讀《皮囊》有感15
假期已經(jīng)過去近半的時間,這些日子里陸陸續(xù)續(xù)讀完了兩本書《皮囊》和楊絳的《我們仨》。在此先談談讀過《皮囊》的感受。
這是一部與靈魂有關(guān)的書,“肉身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對這句話印象頗為深刻,其實它也在告訴我們《皮囊》到底寫了什么。
初讀《母親的房子》,總以為這位倔強的母親,一味地舉債建房子是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后來漸漸懂得,她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愛情,父親生平以建最好的房子為自己的夢想,后來卻因為疾病,夢想不得而終。而母親為了她深埋于心底的愛情,她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于此。
在這個貧苦簡陋的家里,他們家是村里最早蓋平房的一家,是村里最早蓋小洋樓的一家,看到周圍建起了三層小樓,倔強的母親又外再加一層,小樓驕傲的俯視著周圍的一切。因為政府擴建拆遷掉了那四層樓的一半,那拆了半面的樓房,又被固執(zhí)的母親修好,依然孤獨的聳立在眾多高聳入云的寫字樓中央,與這些現(xiàn)代化建筑相比,顯得那么的不搭調(diào)。這些都是這個倔強的女人的所為。為了這一切,她不惜讓兒子承受負債之痛,讓女兒因為貧瘠的嫁妝放棄自己的愛情,將一家人的陷入生活的絕境。
看到母親如此的舉動,身患重病的父親并不“領(lǐng)情”,父親罵母親,用拐杖抽打母親,他恨她。在村民面前說她不讓他活,不給自己看病卻將錢都蓋房子,都是為了面子。這一切都讓母親痛不欲生。她想到了死。因為和兒子的約定,她又忍受了這一切。繼續(xù)她的“事業(yè)”。
說實話,起初,我也鄙夷這位母親,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顧孩子的死活。一直都在攀比,直到最后才慢慢明白,做這一切,她不為別的,只是因為愛情。因為多年前丈夫在新蓋的門墩的詩句中,隱含著她與他的名字,她便發(fā)誓要傾其一生完成這個男人的夢想。她將她的大半生都投入進了這場戰(zhàn)役中,那不被家人,親人理解的苦楚她都默默咽下,只為了償還一個人的愛情。忽然,我又理解了她的那份堅持,覺得她是那么的了不起,她明白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這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沒完沒了的建房子。她在維護這個至愛的人的尊嚴,她繼承著他未了的事業(yè)。這是她留給這個家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最終,當這個男人懂得妻子的心意時,這一刻,在這個家里卻因為母親的房子更多了一份精神的力量,那就是愛。是這份愛鼓勵著孩子戰(zhàn)勝生活中的所有挫折與不幸,勇敢堅強的面對自己的人生。
是啊,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那?《皮囊》讓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人活著不是為了肉身的安逸,人活著更是為了靈魂的安逸,安放好自己的心靈才是最為重要的,有的人,一生忙碌奔波終是為了自己的嘴,有的人,算計一生只是為了皮肉的光鮮,名譽地位成了畢生的最求,為了得到這些,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做著違心的勾當,有的人,為了別人的眼光,唯唯諾諾,戰(zhàn)戰(zhàn)兢兢。為了這幅皮囊,勞累一生,疲憊不堪。外表的光鮮和華麗并不能掩飾內(nèi)心的粗陋和糟粕,生活的貧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靈魂的貧瘠。
人的美麗在心靈,高貴在精神!肉身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應該讓肉身為靈魂服務,切莫做它的奴隸!這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
【讀《皮囊》有感(集合15篇)】相關(guān)文章:
讀《皮囊》有感(通用15篇)03-20
讀《皮囊》有感(匯編15篇)03-20
讀《皮囊》有感精選15篇03-20
讀《皮囊》有感合集15篇03-20
讀《春》有感(集合15篇)03-04
讀《狗》有感(集合15篇)03-20
讀《讀者》有感集合15篇03-19
讀《散步》有感(集合15篇)03-16
讀《貝多芬》有感集合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