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基礎知識_解析
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解析
1957年,美國研制成功了全部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誕生了。第二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提高了近百倍。
一、計算機的硬件組成:
計算機硬件的組成有五個部分,即控制器、運算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1、中央處理器(CPU)
中央處理器簡稱CPU,它是計算機的核心,中央處理器包括了控制器和運算器兩個部分。
2、存儲器:
存儲器是計算機的記憶和存儲部件,用來存放信息。
計算機的存儲器可以分為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內存儲器又可分為只讀存儲器(ROM)和隨機存儲器(RAM)。
外存儲器包括軟盤、硬盤、光盤等。
3、輸入∕輸出設備
。1)常見的輸入設備:
鍵盤、鼠標是微機中最常見、使用最多的的輸入設備。
。2)常見的輸出設備:
顯示器是實現人機對話的重要工具,是不可缺少的輸出設備。
打印機是將計算機處理結果打印在紙張上的`輸出設。
二、軟件的概念:
軟件是相對于硬件而言的,軟件由程序、數據、文檔這三部分組成。
軟件包括系統(tǒng)軟件和應用軟件兩大部分。
教學后記:
1、本課設計運用了“雙主”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問題”的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單一任務到綜合問題,循序漸進地了解一系列“問題”。思路清晰,過渡自然,層次清楚,方法得當。在這節(jié)課中,由于本節(jié)課為理論課,內容比較多,而且還需要一節(jié)課完成,所以,以的形式提出若干個“問題”,由于設計和安排合理,提高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效果。
2、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將枯燥的知識運用在一個個問題中。通過“”中的圖片、影像等資料的演示及教師的必要解說,學生們在一堂課內完成了六個問題的學習。
3、“問題”的設計符合學生特點,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本課共設6個小任務。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年齡和興趣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等原則,把教學的知識點安排在“”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后,教師給予了表揚,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滿足了其成就感,這為本學科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計算機的基礎知識_解析】相關文章:
計算機的基礎知識題庫12-15
計算機CopyFile 方法解析04-02
計算機操作基礎知識12-25
計算機基礎知識推薦12-04
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12-03
計算機基礎知識運用11-29
計算機基礎知識自學11-29
專升本計算機基礎知識11-28
計算機基礎知識試卷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