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刑法學教材
1. 高銘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趙秉志主編:《新編刑法學教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 張明楷著:《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 齊文遠、劉義乒主編:《刑法學》,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5. 齊文遠主編::《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 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武漢學出版社2000年版。
7. 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8. 趙長青主編:《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 陳明華主編:《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0. 蘇惠漁主編:《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修訂版。
二、刑法學專著
(一) 刑法總論部分
1. 馬克昌著:《比較刑法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 趙秉志主編:《外國刑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 張明楷著:《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 儲槐植著:《美國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5. [德]李斯特.施密特著:《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 [日]大冢仁著:《刑法概略》,馮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7. [意]貝卡里亞著:《論犯罪與刑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
8. 陳興良著:《刑法的啟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 張明楷住:刑法的基本立《刑法的基本立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 趙秉志主編:《犯罪總論問題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 陳興良著:《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2. 李海東著:《刑法原理入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3. 劉艷紅著:《開放的犯罪構成要件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4. 肖中華著:《犯罪構成及其關系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5. 黎宏著:《單位刑事責任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6. 劉樹德著:《行為犯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7. 陳興良著:《共同犯罪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18. 劉仁文著:《過失危險犯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9. 彭衛(wèi)東著:《正當防衛(wèi)》,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0. 金澤剛著:《犯罪既遂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21. 邱興隆等著:《刑罰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二) 刑法分論部分
22. 劉艷紅著:《罪名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年版。
23. 于志剛主編:《危害國家安全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4. 鮑遂獻、雷東生著:《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5. 趙秉志主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6. 肖中華:《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7. 李;壑骶帲骸斗梁ι鐣芾碇刃蜃铩肺錆h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8. 趙秉志:《侵犯財產(chǎn)罪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9. 趙秉志:《貪污賄賂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0. 敬大力主編:《瀆職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三 刑法學論文
(一) 刑法總論部分
1. 馬克昌:《論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2. 陳忠林:《從外在形式到內在價值的追求——論罪刑法定原則蘊含的價值沖突及 我國刑法應有的立法選擇》,《現(xiàn)代法學》1997年第1期。
3. 齊文遠、周詳:《對刑法中“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反思》,《法學研究》2002年第3期
4. 夏勇:《犯罪本質特征新論》,《法學研究》2001年第6期。
5. 李潔:《不同罪刑階段罪與刑設定模式研究》,《中國法學》2002年第3 期。
6. 陳興良:《社會危害性理論——一個反思性檢討》,《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7. 齊文遠、周詳:《社會危害性與刑事違法性的關系新論》,《中國法學》2003年第1期。
8. 周光權:《刑法主客觀主義中的抽象性問題》,《刑事法評論》第6卷。
9. 劉艷紅:《刑法類型化概念與法治國原則之哲理》,《比較法研究》2003年第3期。
10. 李潔:《法律的犯罪構成與犯罪構成理論》,《法學研究》1999年第5期。
11. 劉艷紅:《晚期晚近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研究中的五大誤區(qū)》,《法學》2001年第1期。
12. 夏勇:《定罪的犯罪構成與設罪的犯罪構成》,《中國刑事法雜志》2002年第5期。
13. 肖中華:〈論刑法中的危害行為的概念〉,《法律科學》,1996年第5期。
14. 賈宇:《刑法學應創(chuàng)制行為故意概念》,《法學》,2002年第7期。
15. 儲槐植、楊書文:《復合罪過形式探析》,《法學研究》,1999年第1期。
16. 林亞剛:《犯罪過失概念比較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第3期。
17. 李立眾、劉代華:《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中外法學》1999年第1期。
18. 儲槐植、馮衛(wèi)國:《略論職務犯罪及其控制方略》,《刑事法學》2000年第3期。
19. 陳興良:《共同犯罪論》,《現(xiàn)代法學》2001年第3期。
20. 吳振興、鄧斌、范德繁:《犯罪形態(tài)研究綱要》,《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2年第4期。
21. 林亞剛、趙慧:《論片面共犯的理論基礎》,《刑事法學》2001年第12期。
22. 張明楷:《共同過失與共同犯罪》,《吉林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23. 馮亞東、胡東飛:《犯罪既遂標準新論——以刑法目的為視角的剖析》,《發(fā)現(xiàn)》2002年第9期。
24. 陳興良:《未完成犯罪研究》,《政法論壇》2000年第3期。
25. 高銘暄、朱本欣:《依命令之職務行為正當化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第一期
26. 趙秉志、劉志偉:《正當防衛(wèi)若干問題研究》,《法律科學》2002年第二期
27. 儲槐植:《論數(shù)罪不典型》,《法學研究》1999年第五期
28. 陳興良:《死刑存廢之應然與實然》,《法學》2003年第四期
29. 賈宇:《中國死刑必將走向廢止》,《法學》2003年第四期
30. 馬建文、杜宇:《刑罰正當根據(jù)論》,《刑事法學》2001年第八期
31. 邱興。骸缎塘P個別化否定論》,《中國法學》2000年第五期
32. 游偉:《重刑的利弊與我國刑罰模式的選擇》,《華東政法學院院報》2003年第三期
33. 謝望原:《作為刑法價值的自由》,《法學研究》1998年第四期
(二) 刑法分論部分
34. 高銘喧:《關于2002年三個最新刑的事立法解釋》,《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35. 趙秉志 田宏杰:《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人民檢察》2000第1期
36. 張明楷:《以危險方法殺人案件的性質》,《中國法學》1999年第6期
37. 林亞剛:《侵犯商業(yè)秘密罪再探》,《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2年第1期
38. 劉明祥:《信用卡詐騙罪》,《法律科學》2001年第2期
39. 齊文遠,金澤剛:《內幕交易的經(jīng)濟分析和法律規(guī)制》,《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
40. 張明楷:《故意傷害罪探疑》,《中國法學》2001年第3期
41. 張明楷:《保險詐騙罪基本問題探究》,《法學》2001年第1期
42. 張光駿 李;郏骸墩摻壖芾账髯锏膸讉問題》,《法學評論》1998年第1期
43. 候國云、陳麗華:《有關搶劫罪的幾個問題》,《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年第3期
44. 齊文遠、張克文:《對盜竊罪客體要件的再探討》,《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45. 蘇彩霞:《遺棄罪之新詮釋》,《法律科學》,2001年第1期
46. 趙秉志、劉代華:《侵占罪疑難實務問題》,《法律科學》2002年底3期
47. 齊文遠、劉代華:《論逃脫罪的主體》,《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年第3期
48. 鮮鐵可、周其華:《論妨害公務罪》,《中國法學》1998年第6期
49. 劉生榮、胡云騰:《論受賄罪的定罪與量刑》,《中國法學》1999年第1期
50. 盧建平:《刑事視野中的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中國刑事法》雜志2002年第1期
51. 游偉、謝錫美:《為他人謀利益在受賄罪構成中的定位》,《法學》2001年第8期